如何判斷一項科技成果到了最佳的産業化時機?日前,由首都科技服務業協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組織,北京市科協、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聯合製定的我國首個科技服務業團體標準——《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範》發佈,科技成果“成熟度”首次有了標準。
建立專業化服務體系
通常情況下,一項科技成果往往要經歷技術萌芽、新興成長、快速成長和主流市場4個階段。而目前我國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中有相當部分是處於技術萌芽期的“青蘋果”,想要成功産業化,尚需等待它由“青”變“紅”,瓜熟蒂落。尋找合適的切入時機,精準把握“蘋果”的成熟度成了關鍵。
有數據顯示,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已達5700萬人,研發人員的總數已經達到354萬人,每年取得的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在3萬件以上。而在3萬餘項國家級科技成果中,只有約20%左右的成果轉化並批量生産,其中能形成産業規模的大約只有5%。“不是所有科技成果都具備成熟轉化的條件。有的成果已經走到市場邊緣,只是缺少資金和資源的整合;而有的成果可能還只是處於實驗室階段,離中試還有一段距離。”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成果部部長劉芳認為,這需要有專門的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把篩選出的“紅蘋果”進行轉化。
北京科技人才多、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企業數量、科研經費投入強度全國第一,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總數連續4年超三成,科技成果多、貢獻大。《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範》的發佈,為北京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通道。
首都科技服務業協會理事長劉東威表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需要專業的評價工具、專業的人才團隊和專業的服務體系,從而對科技成果和市場需求進行挖掘評測、方案策劃、資源整合和促進服務。但之前並沒有相應的標準體系,因此,建立系統化和專業化的科技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北京市科協還將與首都科技服務業協會等單位共同開展智慧財産權、技術秘密、科技企業股權估值等無形資産的系列標準及科教融合標準的制定,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有形和無形的相關問題,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評價項目覆蓋多領域
為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成功率,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自2014年成立之初就開始試水制定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指標。
據了解,日前頒布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範》規定了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成熟度的術語與定義、評價原則、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流程和評價報告等內容,適用於項目成果擁有方、需求方、金融機構、第三方評價機構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對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的評價。
《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範》採用包括評價模型和評價權重確定的評價方法,以“技術先進性、外部支撐性和市場轉化性”三個維度,在技術研發、技術人才、市場要素、資源要素、産品化要素、生産化要素及商業化要素7個方面設定24個具體評價指標。
一般而言,評價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成熟度時,主要從技術創新基因、轉化支撐要素和職業專家意見等3個方面進行。而企業在尋求成熟的科技成果時,則大致要經過登記需求、系統調研和評價報告等3個步驟。企業進行需求申請、登記、入庫後,由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進行調研模板培訓、組織調研團隊和實施相應的調研計劃,最終編制評價報告、由天合專家進行確認以及後續方案的研討。
目前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成熟度評價師庫已分別從科技社團、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各大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等不同渠道集聚評價師共計300人。所評價的項目已經覆蓋電子資訊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技術等多個領域。(經濟日報 記者 楊學聰)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