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IT

大蝦來了創始人戴金勝:資深媒體人轉行專攻小龍蝦

2016年07月18日 13:25:54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作為一名擁有超過10年工作經驗的媒體人,戴金勝的選擇多少有些讓人感到意外。從搜狐網編輯到副總編輯,事業順風順水的戴金勝於2014年投身創業項目“大蝦來了”。與其他O2O餐飲不同,這一平臺只做小龍蝦市場,並致力打造快速送達、品質龍蝦,為小龍蝦食客提供優質服務。

  □創業故事

  選定小龍蝦

  現年34歲的戴金勝大學畢業便入職搜狐網,2年後當上了搜狐新聞中心負責人。之後,戴金勝任搜狐網副總編輯。在媒體行業,戴金勝的職業生涯可謂順風順水。“年輕的時候,在搜狐這樣的組織裏做事,總感覺壓力不夠”,戴金勝説,在一家大企業待得時間久了,就會發現,自己的未來其實和這個平臺並沒有太大的關聯度。“我父親很早就告訴過我,應該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事業。”

  然而,真正的創業就是離開安穩舒適的工作,從零開始去搭建一個平臺。戴金勝認為,創業需要機緣,包括合夥人、團隊等。每年創業項目都有不同的風口,但並不是每一個風口都是自己感興趣和能夠駕馭的。

  2010年,戴金勝第一次萌生創業想法。此後幾年,外賣O2O項目逐漸火爆,成為網際網路巨頭關注熱點。為此,戴金勝最早願景就是做一個O2O項目。而在餐飲O2O當中,小龍蝦的消費頻次和客單價都很高,而且在北京又很受歡迎。受此前多年工作經驗影響,與搜狐直接能夠接受到用戶反饋類似,他決定將項目定位面向C端(即消費者)。“因為這樣,能夠立刻接受到用戶的反饋,能夠掌握用戶的行為。”

  “吃小龍蝦跟其他的東西不一樣,一定要有好的口味,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願意在下班之後擠進簋街的原因”,戴金勝認為切入市場的關鍵,就是如何保證口味地道,並能夠儘快配送至食客餐桌上。為此,他和團隊給大蝦來了打出的口號就是30分鐘內一定送達。

  確定中央廚房模式

  2014年初,戴金勝離開搜狐,投身創業。項目確定之後,首要考慮的就是模式。戴金勝認為,雖然當時網際網路餐飲很火爆,但是並沒有人真正考慮過網際網路餐飲的爆發點到底在哪。“未來幾年,打開新模式的鑰匙在誰手上,還是取決於餐飲的核心,口味好不好,能不能標準化。將來成功的餐廳應該是兩種,一種是標準化、少廚師的,另一種就是有真正靠大廚的私房菜。”

  中餐一直鮮有像肯德基一樣的連鎖巨頭,主要就是因為口味難以統一。戴金勝與創業團隊開始在研發、品控和生産上進行頭腦風暴,在可複製和可擴張上,最終確定了採用中央廚房模式,先對調味和食材預加工篩選,再通過冷鏈配送至分區廚房。利用這種模式,既可以保證成品口味統一,又能為以後快速複製擴張做好準備。

  在食材選擇上,為保證銷售的小龍蝦有好的口感,戴金勝與湖北、江蘇兩地的養殖基地合作,確保鮮活小龍蝦直供。而在口味的控制上,戴金勝堅持交給擁有20多年連鎖餐飲經驗的餐飲官——一名曾經的奧運會主廚,專門負責前期口味控制。

  自建物流系統

  2014年12月,大蝦來了取得工商營業執照。經歷配送下單系統搭建、中央廚房建設和物流公司成立之後,次年5月,戴金勝的小龍蝦創業項目正式上線。母親節那天,來自望京商圈的第一單誕生。得益於前期充足的準備工作,産品售出之後,訂單開始呈現幾何倍數增長。6月份,大蝦來了獲得風雲天使基金800多萬元天使投資。

  去年8月份,大蝦來了單日訂單量突破5000單。為保證供應量,中央廚房只能24小時不停工作,員工3班輪換不停幹活。加人手、擴大配送團隊,在上線不到半年最需要資金的時候,大蝦來了再次獲得投資人青睞——來自58到家的3000萬元A輪融資順利到賬。

  現在,戴金勝比去年更踏實了。當訂單已經不再是公司唯一成長指標的時候,大蝦來了有更多時間去考慮,如何更為嚴格控制食材品質,怎麼能夠讓配送高峰之外的物流團隊不閒置?戴金勝表示,自己的O2O項目可以説是3家不同公司的組合,“科技公司負責戰略統籌,物流公司現在開放到第三方,餐飲公司則負責主業專做小龍蝦”。

  也正因此,大蝦來了前期的投資大項目物流部分,被戴金勝成功將固定成本轉換成為流動成本,形成不斷盈利的“搖錢樹”。

  大蝦來了的這套自建物流系統,其特點是在用戶下單後系統會根據用戶位置資訊,自動將訂單分發到用戶就近的配送站。配送站站長再根據系統進一步優化路線,將訂單組合和路線發送給配送員。基於此,配送員便能夠在30分鐘內完成配送。戴金勝介紹,既然打出30分鐘急速送達,就要有適合自己模式的特製款配送後臺中樞。這套自建的物流分發系統,改變了常規物流系統自動搶單效率較低的問題。除此之外,系統還能夠根據實時訂單等數據,實時指導各個分區廚房加工生産,避免冗余成品造成的小龍蝦不新鮮。

  □對話

  曾50個小時未出辦公室

  京華時報:在創業過程中有什麼讓你難忘的經歷?

  戴金勝:剛創業的時候,我們團隊幾個人每天在一間辦公室裏,基本不出去。最高紀錄是50個小時我們誰都沒有走出辦公室一步。大蝦來了只有3個程式員,但是這3個人,只用了70天,就把安卓、IOS客戶端和微信的派單系統搭建完成。

  另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第一單正式下發。200單的時候,公司每個人都非常開心,400單的時候我們很認可自己。等到800單公司開始盈利了,1600單的時候就到了相當興奮的狀態。然後是3200單、5000單……

  京華時報: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和阻力是什麼?

  戴金勝:一方面的困難是公司沒錢。創業公司想要走向成功,肯定是需要時間去經營的。但是在這個經營的過程中,有很多員工沒有看到成功,人才就會流失。創業過程中,最難得的就是專業的人才和專業團隊。

  另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是,決策是我來下,當公司出現困難時候,還能不能繼續做下去?是換方向還是停下來?這也是作為公司創始人兼CEO很難選擇的問題。

  京華時報:如何看待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的關係?

  戴金勝:大蝦來了還處於融資階段,和投資人還是志同道合、彼此信任的。現在我們各自都有著自己的判斷,相互之間也有一種彼此支援的默契,在遇到困難時候應該會互相幫助。

  而事實上,投資人大多數都是投資你的項目、團隊和方向。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京華時報:創業過程中,是否懷疑過你的方向選擇。

  戴金勝:沒有懷疑過。所有的事情,我都會想清楚最差的結果是什麼樣,最好的結果又是什麼樣。

  京華時報:創業過程中,你認為對創始人最重要的品質或能力是什麼?

  戴金勝:創始人既要把人聚在一起,又要感性地激發每個人的動力,承擔執行結果和壓力。

  但是對於一個即將要創業的人來説,我覺得是融資能力和找人的能力,以及讓別人信任自己的能力更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用VC(即VentureCapital,風險投資),在和他們談的時候,創業者要反映的是自己業務的擴展,而不僅僅是估值的變化。所以,我在創業前會先説,能找什麼樣的人,然後才是去做什麼事情,這之後,才是做好業務和財務的模型。

  京華時報記者 施志軍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