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內外因素打造德國企業的“工匠精神”

2017年03月16日 09:23:5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柏林3月15日電記者手記:內外因素打造德國企業的“工匠精神”

  新華社記者袁帥 嚴鋒

  提到“工匠精神”,人們常常會聯想到用料考究、品質可靠、做工精良的“德國製造”。而德國工業能夠將“工匠精神”發揚光大,靠的則是從業者自身興趣和教育體制等內外因素的合力。

  也許是民族性格的原因,德國人中不乏熱愛鑽研,一門心思撲在技術上心無旁騖的人。

  “幾年前我在非洲潛水時,氧氣瓶的壓力錶一直顯示我有充足的氧氣,所幸通過潛水手錶,我從時間上判斷出氧氣接近耗光,得以及時平安返回。”德國法蘭克福市某特種製表公司的市場行銷負責人西蒙妮·裏希特在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講了這樣一次親身經歷。

  “兩三年前,德國一位特技飛行員通過我們公司生産的飛行員手錶,在飛行過程中發現油耗速度低於往常,從而察覺到儀錶出了問題,及時返航,避免了一場災難,”裏希特告訴記者,“類似的事情我們還聽到過很多。”

  裏希特所在的特種製表公司專門生産供極限運動員、特種部隊、消防員等使用的特種手錶。1994年,公司迎來了一位“技術控”掌門人洛塔爾·施密特。施密特熱衷於技術,為了圓自己的技術夢,他不惜放棄國際知名手錶廠總工程師的職位,自己貸款買下了這家製表公司,開始了創業之路。從此,這家公司就更是在發展手工機械製表技藝的“工匠”之路上越走越遠了,其生産的手錶上過太空,下過大洋,闖過火海。

  小小一塊手錶中就包含著5項技術專利,如此多的技術成果,正是施密特長期堅持追求産品精益求精的結果。“施密特有想法、有熱情,是典型的‘德國企業家’。”裏希特説。

  施密特對外來投資和擴大市場都沒興趣、一心想的就是用過硬的材料和技術打造特種表。這樣用心打造的産品贏得了市場和眾多業內人士的認可。施密特從不找明星代言,但如今,連英國的菲利普親王也是該公司産品的擁躉。

  培養“工匠精神”,光靠從業者自身的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德國的教育體制、德國企業的學徒培養等外部環境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沃土。

  在德國,接受職業教育並不意味比考上大學低人一等,德國有很多中學生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其中不乏成績優異者。職業教育畢業後,還可以接受工業技師培訓。通過全國統一標準的工業技師資格考試後,技術工人一樣可以從事生産管理工作,獲得優厚的待遇。

  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除在校學習外,還會到企業去做學徒工。學生更多的時間是在企業實習,在校學習期間也會有大量動手實踐的機會。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後,德國技術工人的待遇並不比工程師差很多,一樣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生活的穩定讓技術工人們能夠安心工作,專注于自身業務。

  德國職業教育專家克勞斯·比爾申克曾説,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德國各行各業的技師收入可觀,社會地位與大學畢業生相同,同樣受人尊重。

  此外,由於手工業傳統和歷史原因,直到今天,在德語國家,“工匠”或者“師傅”的本身就意味著品質和信譽。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也不比“白領”低。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有時反而更受人尊重。

  順暢的培養道路、光明的發展前景加上有志於從事技術工作的濃厚興趣,塑造了一大批安於職守、潛心鑽研的德國工匠。而正是他們支撐起了“德國製造”這塊金字招牌。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