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假新聞把特朗普送進白宮? 揭美大選“造謠牟利”産業

2016年11月25日 15:19:30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11月22日,美國候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現身《紐約時報》總部,與該報編輯及記者們就近期關於他的一些熱點問題展開對話。

  據新華社電 美國大選過程中,誰為特朗普當選總統出力最大?“爭功”者眾。近日,臉書(facebook)上一名假新聞寫手説:“我認為,唐納德·特朗普進白宮是我的功勞。”

  此人網名是保羅·霍納,自言大選期間,他炮製的一些假新聞被媒體和特朗普競選團隊當成真事。比如,他編造過一個特朗普抗議者獲得3500美元酬勞的故事,隨即被特朗普的競選團隊作為事實轉發。“他(特朗普)的追隨者不做任何事實核查,什麼帖都發,什麼事都信。”霍納説。

  “暴力、混亂、冒犯性語言,這就是吸引人們的東西”

  21日的《華盛頓郵報》報道了這麼一個故事:兩名26歲失業青年,瓦德和戈德曼,先是受雇寫網文,第一則“新聞”就賺到120美元,由此悟到社交媒體網紅竅門——“把人們誘哄進來讀新聞”。半年前,他們開設“自由寫手新聞”網站(libertywritersnews.com),如今僅臉書上就有80.5萬名追隨者,數以萬計的瀏覽量。

  瓦德十分鐘就能搞掂一個“別信任奧巴馬:看看這樁噁心事,他剛在特朗普背後捅了一刀”帖子,文尾再添句“如果你愛國,就點擊下方評論‘打倒全球主義者!’”在網站張貼完,緊接著打開臉書主頁,複製粘貼,再寫下“愛國者們,分享此帖100萬次!”很快,這個沒有事實、只有觀點的帖子就能收穫數千點擊量。

  “暴力、混亂、冒犯性語言,這就是吸引人們的東西。”瓦德説,“我們的受眾不相信主流媒體,用這些東西鉤住他們絕對容易得多。”

  這是一門生意。他們收穫的不僅是眼球,而且是真金白銀的回報。《華盛頓郵報》援引戈德曼的話説,每千次瀏覽量有時能帶來13—14美元廣告收益。6月至8月,當時臉書上的粉絲還不足15萬人,兩人每月能掙1萬至4萬美元。戈德曼説,大選投票日前這半年的收入,頂他在餐館當20年服務員。如今,他們聘請了律師、會計,還雇用了其他寫手。

  抹黑希拉裏和支援特朗普的內容獲利最豐

  網路新聞媒體公司BuzzFeed及多家英美媒體調查發現,遠在南歐巴爾幹半島馬其頓,有座只有4.5萬人口的小鎮韋萊(Veles),“假新聞點擊業”十分興盛。

  大選期間,鎮上年輕人開設了諸如“世界政治”“美國政治日報”“今日美國保守派”“唐納德·特朗普新聞”等一百多個網頁,針對美國大選發佈各種要麼純粹造假、要麼嚴重摻假以固化讀者偏見的帖子,靠獲取臉書和谷歌等社交媒體廣告分成牟利。

  諸如“教皇背書支援特朗普”“希拉裏即將被定罪”“奧巴馬説非法移民可以投票”“希拉裏曾建議特朗普競選總統”等數百條在社交媒體廣為傳播、受眾超過百萬人的假新聞都來自這個小鎮。

  實際上,早在美國大選前,韋萊鎮上年輕人就從臉書運營模式(廣告商為每次點擊付費,內容發佈者按點擊量提成,美國廣告商付費比歐洲高)中發現了商機。只是之前的“假新聞點擊業”主要集中于體育和醫藥領域。

  在大選初期,他們也曾嘗試發佈支援桑德斯或希拉裏的網文,但很快發現抹黑希拉裏和支援特朗普的內容獲利最豐。美國廣播公司評論説:“韋萊的企業家們對意識形態和權力遊戲沒有興趣。他們的動機非常美國式——純粹的資本主義。”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