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日媒:中國創業大潮星星之火已燎原

2016年11月04日 11:02:58  來源:環球網
字號:    

  日本經濟新聞11月4日報道,原題:中國創業大潮星星之火已燎原 在經濟放緩的逆風之中,中國的創業熱潮卻並未降溫。創業主體從國有企業轉向民營企業和個人,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2大創業大國,這一地位正在愈發穩固。以作為世界工廠積累的製造技術和巨大的國內市場為搖籃,多家新興企業實現快速成長。源自中國的創新正在不斷誕生。

  只要對這臺圓柱形的機器人説一聲“Follow me”,它的液晶眼球便會看過來,跟在操作者的身後。在深圳創想未來機器人(NXROBO)的辦公室內,研究人員正在對家用機器人“BIG-i”(圖1)進行最終調試。

  BIG-i擁有語音識別、攝像和行走等功能,不僅能識別人類的聲音進行對話,還能聽從命令對家電産品進行遠端操控。近日,該機器人以每台799美元(約合人民幣5400元)的價格開始接受訂貨。

  深圳創想未來機器人于2015年8月成立,通過眾籌集資後,僅花1年時間就實現了産品化。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林天麟(30歲)表示,深圳的一週相當於矽谷的一個月。

  電子零部件等工廠聚集的深圳正在華麗轉身。深圳曾是大企業進行大量生産的“世界工廠”,在不超過1小時車程範圍內就能找到智慧手機的所有零部件,作為全球最大的流通網備受關注。如今的深圳正在成為全球創業者試製新産品、實現商業化的“創業者工廠”。

  支撐這些創業者的是印刷電路板定制服務提供商矽遞科技有限公司(Seeed Studio)。客戶可以在網上向該公司發送訂單數據。簡易線路板的價格為10枚9.9美元,4到6天就能完工(圖2)。在全球範圍內,針對個人的小批量生産設施很少,因此也收到了很多來自海外的訂單,促進了電子産品製作從個人愛好向商業化的轉變。

  中國創業勢頭絲毫不減,在年輕人之間,通過創業來打破閉塞感的機會正在增多。2015年新註冊企業數達443萬家,同比增加了20%。來自國內外的投資也在增加。2015年的全年風投金額剛剛創下新高,而2016年剛過去9個月就將這一記錄刷新,達到了1939億元,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2。

  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IT技術的創新猶如燎原之火一樣迅速擴散。

  智車優行科技的創始人兼CEO沈海寅(42歲)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們將打造超越特斯拉的智慧純電動汽車。中國正在迅速轉向純電動汽車,沈海寅希望打造出能夠席捲全球的“網際網路汽車”。

  坐進車內,巨大的觸摸屏(圖3)十分惹眼。網際網路汽車能根據駕駛記錄,提出合理的駕駛方式建議,以及自動將經常去的餐飲店設為目的地。

  智車優行科技2014年10月成立,著眼于物聯網,瞄準了仍未發生巨大變革的汽車産業。該公司于2016年3月推出了概念車,計劃2017年進行少量銷售,到2018年做好量産準備。

  未上市的企業價值就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在中國也不斷涌現。調查公司CB Insights的資料顯示,在全球企業估值排名前10的公司中,有4家是中國企業。

  運營“返利網”的上海中彥資訊科技也是獨角獸公司之一。日本大型電商樂天對其進行了出資,該公司的合作夥伴包括淘寶網等超過100家中國知名電商網站。返利網2015年交易總額達到200億元,在中國屬於最大規模。

  中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達到約7億人,其中60%是網購用戶。返利網CEO葛永昌(35歲)表示1億會員遠遠不夠,強調了中國市場的巨大。

  此外,新聞App“今日頭條”運營商北京字節跳動科技也抓住了網際網路擴張的機遇,創業4年便發展為擁有6300萬活躍用戶的中國最大新聞媒體。“今日頭條”根據用戶偏好推送消息,每週發佈的內容達到74萬條。

  憑藉巨大市場和投資資金增加這兩點優勢,中國掀起了創業熱潮。雖然以失敗告終的創業案例也不在少數。但是如今的中國具備消化一切、快速增長、不斷進化的強大力量。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