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日媒稱中國正向消費社會轉型:“網購”功不可沒

2016年09月12日 08:33:01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金融顧問委員會成員沈聯濤和國際金融論壇主席肖耿8月31日在《日本時報》網站刊登題為《中國消費社會的形成》的文章稱,中國正在從製造業推動型和出口引領型經濟體向服務和國內消費為主的經濟體轉型穩步進行。這不僅對中國,而且對全球經濟未來都是利好消息。

  文章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香港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聯合出版的《中國商業藍皮書(2016年至2017年版)》便描繪了上述變革。在經歷十多年兩位數增長後,2015年,中國零售市場總額達到30萬億元人民幣。最終消費支出開始攀升,對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6.4%。上述藍皮書預計到202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能達到50萬億元人民幣。

  這一轉型的關鍵推動因素之一是網際網路技術。基於對公共基礎設施大量投資,譬如港口、機場、公路、鐵路和通訊,網際網路現正在不斷迅速擴大中國消費者的選擇範圍,同時降低成本、加快運輸。因此,中國網路零售近年來出現激增,從2012年佔全部零售的6.3%增至2015年的12.7%。到2020年,中國所有零售交易將有40%通過網路進行。通過手機網購從2011年的僅1.5%增至2015年的55.5%,並可能到2018年達到73.8%。

  中國現已超越美國建立全球最大網路銷售市場。其增速已達33%左右,也是此類市場中增長最快的。儘管網際網路使用率上升——中國網民數量從2008年的2.53億增至去年的6.88億——但仍有進一步擴張的充分空間。

  文章稱,上述進展反映出創新能夠在不大興土木和維護昂貴實體産業的情況下實現廣泛消費。事實上,移動銷售增長一直由低收入消費者推動,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有超過81%的網際網路活動是通過移動設備發生的。

  一項關鍵創新是阿里巴巴這種多邊平臺,它們通過提供生産、物流、分銷和支付渠道挑戰傳統商業模式——並且大獲成功。2016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宣佈其在中國零售市場總收入年均增長率達49%,而另一家網路平臺騰訊報告稱增長率為52%。

  通過連接中小型企業和消費者群體,此類平臺影響到了大型國企某些競爭優勢。的確,儘管中國網際網路零售業革命帶來的收益一直高度集中,但這種集中性一度未出現在國有領域。

  文章稱,因此,長期以來專注于單一市場或産品的國企現在已開始意識到有必要重組才能在中國和全球市場競爭。鋻於國企改革長期以來一直位於中國議程之上,事實證明這種額外推動力可能頗有裨益。但有關判定如何為良性競爭創造公平環境、在網際網路時代改進資本分配的挑戰依然存在。

  不僅是中國大型企業需要反思其商業模式。隨著中國電子商務平臺變得愈加全球化,這些平臺可能影響到國際貿易中大型跨國公司的主導地位。2015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總額已增至5.2萬億元人民幣,佔中國總貿易額的17.6%。明年,這一數字可能達到8萬億元人民幣,佔全部貿易額的23%。

  文章稱,對中國來説,這種增長是利好消息。的確,在許多傳統行業表現放緩之際,網路零售可能是經濟的救命稻草。

  中國電子商務革命使該國消費者能夠決定資金流向。他們不僅可以選擇其視為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務,還可以選擇居住與受教育的地點。因此,他們成為房地産市場、供應鏈、金融甚至是貨幣政策轉型背後的關鍵推動因素之一。

  中國政府的任務是更高效地回應民眾需要和企盼,包括通過加快經濟改革進程。尤其是,他們必須逐步淘汰因産能過剩、壞賬和就業率下滑不堪重負的供應鏈,同時對電子商務競爭中的贏家徵稅。這些重要事項正在挑戰貨幣、財政、工業、環境和社會政策傳統制定方式,同時考驗官僚機構和政治體系的能力。

  中國向消費社會的轉型將對商品和服務的國內外供應商和分銷商産生深遠影響。這起初可能影響到某些中國貿易合作夥伴,尤其是長期以來一直依賴中國對其商品出口需求的新興經濟體。中國進口下降已經導致商品價格下跌。此外,外國進口商可能發現中國製造消費品現在可能更迎合本地品味和偏好。

  文章稱,無論出現什麼挑戰,事實是一個以本地消費者為基礎的繁榮中國將有助於形成——並且塑造——一個繁榮的全球經濟體。人們可以將其歸功於電子商務。(編譯/王賓)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