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從夏普並購案看日本企業經營現狀

2016年04月06日 14:2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4月2日,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公司董事長郭臺銘在大阪與日本夏普株式會社社長高橋與三正式簽訂協議,鴻海出資3888億日元(約合34.4億美元)全面收購夏普,獲得66%的股權和三分之二以上的董事任命權。日本的這家百年老店正式易主,這也是日本機電企業首家由外資控股的案例。幾天來,此事在日本引起不小震動。有反思企業經營失誤的,有痛恨日本社會習慣誤事的,也有批評鴻海霸氣的。但縱觀夏普多年來的經營戰略,走到這一步有其必然性。

  在簽署並購協議後的記者招待會上,郭臺銘信誓旦旦,表示將重組夏普的經營團隊,依託夏普的技術力量儘快拿出優勢産品,提高成本競爭力,再創世界性的消費品牌,爭取2至4年內使夏普扭虧為盈。同時,他還表示儘量留用夏普全體員工,在夏普公司的原址附近建設創業者紀念館,並稱自己這是對國際優良企業的戰略投資。

  但是,夏普公司作為日本電子製造業的樣板企業,其經營狀況陷入如此窘境,個中原因著實值得反思。首先,經營團隊無人負責,導致問題積壓成山。夏普曾經發明日本第一台國産礦石收音機、首款黑白電視機、第一台微波爐、家用電視機、液晶屏錄影機,直至2001年推出液晶電視“AQU-OS”,2007年夏普自豪地宣佈年銷售額高達3萬億日元。但巔峰過後,企業經營的“日本病”開始暴露。與第一二代創業者敢作敢為、勇於進取的精神相比,後來的經營團隊一切都要“集體協商”,經營團隊人人害怕承擔責任,結果就是辦事拖拉、決策滯後,貽誤商機。以技術起家的夏普本來“飽含創新的DNA”,但近年來鮮有亮點産品,雖然技術團隊開發出了節能型液晶面板等尖端技術,卻遲遲未能實現商品化,導致企業經營連年虧損,不僅賠掉了總部大樓,如果3月31日鴻海的1000億日元定金不到位,夏普5100億日元的銀行債務就要面臨逾期,公司處於破産邊緣。難怪談判階段郭臺銘曾經大聲質問:“你們日本人作決定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你們有沒有人真心打算救活自己的公司?”這種決斷力正是42歲的鴻海吞併104歲夏普的真實原因。

  其次,掩蓋問題的體制性弊端,使困難積重難返。公司各經營部門見了困難繞著走,遇到問題往後拖。鴻海的收購談判基本結束後,原計劃2月26日簽訂並購協議,但在2月24日夏普突然傳真告知鴻海,在美國尚有一筆最大可能為3500億日元的潛在財務風險。此時夏普團隊認為鴻海“箭在弦上,勢不可收”了。此舉導致鴻海決定推遲簽字,並立即派出律師、會計師團隊重新查賬。到3月底,夏普又曝出1700億日元的年度經營虧損。日本企業的隱蔽體制、粉飾賬目竟然如此沒有道德底線,直接導致鴻海減少1000億日元出資,並宣佈堅決改組原計劃留用的夏普經營團隊。

  日本社會輿論對日本民族企業被臺資兼併多有微詞。但觀察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如果創新不夠,遲早會被迫走上此路。30年前的豐田汽車在北美、亞洲紛紛建廠生産不同地區適銷對路的産品,結果捍衛了自己的龍頭地位。日産、馬自達等汽車公司裹足不前,最終分別被美國福特汽車、法國雪鐵龍公司救助,至今日産社長還是那個藍眼睛、大鼻子、高工資的法國人。據統計,2015年外資對日本企業的收購額是5年前的2倍,金額達1.224萬億日元,特別是亞洲資本對日收購額增至5年前的4倍。近年來,日本政府的國家戰略就是積極吸引國際資本投資。由此不難得出結論,任何民族企業只有在國際舞臺上贏得競爭,才能站穩腳跟。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