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發動春季攻勢

2016年03月11日 13:24: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本週,大宗商品市場劇烈波動,以原油為代表的指標品種在周初引領升勢,去年全線暴跌的大宗商品也揭竿而起;但周中“黑色系”金屬價格又帶領大宗商品大幅下挫,隨後又再一次反彈,“過山車”行情讓全球投資者瞠目結舌。

  大宗市場劇震,正逢全球主要央行決議貨幣政策的時間窗口。分析人士稱,在産油國密集磋商限産、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外,全球主要央行之間的政策分歧,未來一段時間將主導市場情緒。

  “過山車”行情明顯

  本週周初,大宗商品價格延續年初以來的升勢,北海布倫特油價更是反彈至每桶40美元上方,為今年以來首次站上這一重要關口。同時,鐵礦石價格出現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越來越多的交易員押注持續20個月低迷的大宗商品已度過最糟階段。

  實際上,今年一季度,大宗商品迎來集體回暖,原油價格得益於主要産油國同意凍結産量的協議,在短短的17個交易日內,油價較之前的底部暴漲了近50%。

  受大宗商品市場回暖影響,礦産資源類股票成為主要受益者。其中,嘉能可和英美資源在2015年曾淪為富時100指數(FTSE 100)表現最差成分股,今年初以來股價均上漲近一倍。這兩家礦商與智利銅礦公司Antofagasta領漲,後者的股票自1月20日以來上漲75%。銅、鋁和鋅價自1月以來反彈10%至25%。

  然而漲勢尚未穩固,連續漲停的黑色系商品周中在市場遭到空頭反撲,煤焦大跳水,有色金屬集體殺跌,從而導致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挫。分析師們告誡,許多大宗商品市場上的供應過剩將繼續令價格承壓。

  倫敦金屬交易所金屬價格8日全線下跌,鎳價領跌倫敦金屬交易所金屬期貨,銅價創下11月份以來最大跌幅。富時350礦業股指數當天跌11%,為2008年12月份以來最大跌幅。雖然隔日油價再度上漲4.9%,引領大宗商品市場再度反撲,但市場權威人士認為,近期的價格反彈不太可能持續,價格將再次下跌——除非全球最大原材料消費國中國的需求持續增強。

  “我們已經看到風險偏好有所回歸,”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威特納表示。“但波動性將會較高,不能保證價格將從目前水準直線上升。”

  在最新發佈的一系列報告中,高盛表示,延續20個月之久的大宗商品價格暴跌還將持續,較低的價格需要保持更長時間,才能讓仍受到大量供應重壓的市場再平衡。據報道,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傑弗裏·柯裏表示:“需求並未出現真正變化,(因此)需要更低的價格來推動並保持供應低於需求,以製造短缺。”

  過去18個月,高盛一直不看好大宗商品價格,柯裏曾預測油價可能跌至每桶20美元。今年1月,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跌至每桶27美元,遠低於2010年至2014年間每桶100美元的平均價格。柯裏表示,近期的反彈,最終將被證明是“自我拆臺”,因為這給那些資金短缺、茍延殘喘的生産商拋了根救生索。柯裏説:“這將扭轉供應縮減的局面,市場本來有望在2016年下半年恢復平衡。”

  基本面趨向平穩

  中國需求放緩不再被熱炒,主要産油國探討收緊産量政策,已經成為國際原油市場的主導因素。未來,市場供大於需的狀況難以扭轉,但之前出現的近乎恐慌的拋售已經消退,油市基本面趨向平穩。

  “我認為,即使市場尚未觸底,我們也不可能距離谷底太遠,”諮詢公司伍德麥肯錫金屬部門主管的凱特爾表示。

  作為全球最大石油和金屬進口國,中國正試圖推動經濟轉型,從依賴製造業和基礎設施支出轉向更多依賴於服務業。日經新聞社援引SMBC日興證券中國經濟分析師肖敏捷的觀點説,中國採取的財政政策上是滿分的答案,此舉成為支撐市場信心的要因之一。

  主要産油國方面,沙烏地阿拉伯官員將在未來幾週會晤俄羅斯官員,全球兩大石油出口國能否帶動其他産油國凍結産量備受關注。目前,許多産油國的政府預算受到油價暴跌的擠壓。

  伊拉克石油官員表示,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國,包括歐佩克成員及非成員,計劃3月20日在莫斯科舉行會議,討論凍産事宜。不過,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表示,尚未確定開會的日期和地點。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沙特和俄羅斯之前達成的凍産協議,是外交藝術的勝利,以最低限度的真實承諾換取了最大限度的輿論效果。産油國之間通過協調來操縱油價從來都不容易,而且效果也只能維持有限的時間,這在上世紀70年代表現得最為明顯。美國頁巖油在過去7年裏逐漸崛起,這已變得根本不可能。

  有分析指出,沙特和俄羅斯之間達成的半強硬立場,或許不會起到太大作用。消息傳出後,油價大幅下跌,不過後來有所反彈。但在當前情況下,這已是兩國所能採取的最理想措施了。事實上,該協議將不會令市場供應減少一桶,不會緩解石油供應過剩的局面。自2014年夏季以來,供應過剩已推動原油價格下跌了約70%。就説這份不增加産量的協議,也有賴於其他主要産油國的加入,才能在市場上發揮更大效力。

  從供需的角度衡量,美國能源部本週下調對今明兩年全球原油期貨價格的預估值,認為原油供應增幅會超出此前預期,因産量在市場價格崩跌的情況下仍保持強勁。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分析機構美國能源情報署(EIA)表示,預計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2016年的平均價格為34美元/桶,2017年為40美元/桶,分別低於上月預期的37美元/桶和50美元/桶。

  EIA在一份聲明中稱,由於全球原油産量增加,且疲弱經濟增長導致需求低迷,全球原油庫存未來兩年將以超過此前預期的速度增長。全球原油庫存的高速增長通常會延遲全球市場的供求再平衡,導致原油價格維持在低點。

  各大避險基金的油價部位已普遍由空翻多,不過分析師對油價走勢仍然審慎。之前由於油價疲軟,美國原油産量已開始下降;但如果油價再進一步回升,頁巖石油業者將重新增産。

  全球市場預期回暖

  對於長期需求下降、供需相對失衡的大宗商品市場,今年第一季度的暴漲難以延續,未來將緩慢上漲。就標桿商品石油來説,預計到2020年布蘭特原油將升至65美元到70美元,2016年預計平均為每桶40美元。

  路透社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國際油價未來五年逐漸上漲,但仍遠低於崩跌之前水準。這項價格預期是基於對油氣、銀行、對衝基金、研究、專業服務、交易與專業媒體等領域的逾2500名能源專業人士的調查得出。本月稍早的這項調查通過電子郵件進行。

  調查結果比期貨合約更為看多。2020年布蘭特原油期貨目前平均交投于每桶50美元左右。在這次調查中,對於2016年剩餘時間油價前景的看法高度一致。對於2016年油價的預估值集中在35美元到45美元,幾乎全部預估值都落在30美元到50美元這一區間。布蘭特原油價格2016年迄今為止平均只有每桶33美元,因此多數受訪者預期價格將在2016年剩餘時間小幅上漲。

  但對調查涵蓋的稍晚幾年情況的看法,受訪者取得共識的程度非常低,反映出油價暴跌過後回升的程度和速度存在不確定性。

  根據預估中值,在2017年至2020年間,國際油價將逐年上漲5到10美元,但預估區間也相繼變得愈發分散。大多數受訪者預計,到2020年油價將升至每桶65到70美元左右。但多達25%的受訪者認為,油價將維持在55美元下方,另外25%的受訪者預計屆時油價將升逾80美元。

  衡量不確定性升高的一個方法是,看看在較長時期內,受訪者預估的標準差。2020年,該標準差將從2016年的不足8美元升至20美元,顯示屆時油價的不確定性為短期內的近兩倍。

  對於2016年油價,90%的受訪者預期落在每桶30美元至50美元之間,差異為20美元;而對2020年,預估區間為每桶40美元至100美元,差異達到60美元。儘管市場有傳言稱,由於投資支出減少,將出現供應短缺,但僅有7%的受訪者預計布蘭特油價在2020年時將升至100美元或更高。

  更有樂觀主義者將産油國收緊産量政策作為見底。紐約諮詢公司PIRA的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羅斯表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主要産油國開始私下談論每桶50美元的新油價均衡水準,進一步説明油市長期以來的大幅下挫之勢正式結束。羅斯認為,油價在年底前應會回升至每桶50美元,歐佩克主要産油國最終減産可能帶來幫助。“他們希望油價會達到50美元,這可能將成為全球油價的新基準,”羅斯表示。

  若沙特和其他海灣歐佩克國家開始把50美元作為“對生産國和消費國而言的合理價格”,就可能暗示著油價在很長時間以來的不同尋常的大跌走勢結束。羅斯也在給客戶的報告中表示,最近主要歐佩克成員國與俄羅斯達成協定將産量“凍結”在1月水準,是支撐市場人氣的一個因素。這個協議對抑制眼前的供應過剩作用不大,尤其是在伊朗制裁結束後出口量激增的情況下。但他承認,共同進行“口頭干預”是一個積極的開端,“可能導致最終實施減産”。而此前一段時間,沙特和俄羅斯很少進行這種合作。

  羅斯是少數幾個預見到2014年歐佩克會允許油價下跌的分析師之一。雖然去年上半年羅斯預測失誤,當時油價反彈至60美元左右的狀況沒有持續,後來他和高盛等機構愈發看空油價前景,並在去年12月準確預測原油價格今年2月將跌至30美元以下。

  貨幣政策分化制約市場上行

  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已引發了對全球經濟整體健康狀況的擔憂,一些央行警告可能出現通縮螺旋,同時新興市場增長大幅放緩。主要央行傾向於加碼寬鬆政策,與加息軌道上的美聯儲反向愈發明顯,可能推升美元,從而打壓石油為主的大宗商品。

  以歐洲央行為代表主要央行不僅掀起負利率寬鬆大潮,還在不斷加碼量化寬鬆措施。受此影響,更多央行跟風降息,紐西蘭央行在10日利率決議,意外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由2.5%降至2.25%。

  投資熱錢被認為是第一季度助大宗商品反彈的直接推手,最初想定1年4次的美國加息,由於年初的金融混亂很可能拖延。雖然美國2月份的就業超過預想,但美聯儲對加息的慎重態度似乎還沒有改變。

  長期來看,市場人士分析,全球貨幣政策分化將推升美元,打壓大宗商品價格。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貨幣政策分化加劇了所謂的“政策分化交易”。該報指出,近期應是押注美國經濟走強及歐洲面臨的低通脹難題會共同推升美元的絕佳時機。歐洲央行已承諾進一步實施寬鬆政策,與此同時,有關美聯儲今年收緊政策的預期再一次升溫。

  近期美國公佈的經濟數據都強于預期,而歐元區的數據則遠不及預期。歐洲2月份再度出現通貨緊縮,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核心通脹率意外下降。與此同時,美國通脹率則出現上升,1月份核心通脹率為2.2%,接近2012年創下的危機後高點2.3%。

  過去一個月市場對通脹的預期迅速反彈,但歐美在這方面的差異也持續存在。德意志銀行根據通脹期權價格計算,未來五年內美國物價下降的概率不到9%,低於一個月前的15%以上。過去一週歐元區通脹預期升溫,但幅度不大,而且基數很低。期權市場顯示,未來五年歐元區通脹率下降的概率為12%,低於上月末的17%。

  此外,兩年期美國國債與德國國債收益率之差本週一度觸及2006年以來最高水準。匯率通常對短期收益率之差十分敏感,交易員追求更高的收益率。隨著市場擔憂情緒的緩解,資金應會從歐洲流向美國,從而推高美元。

  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傳導至大宗商品市場,導致長期上漲承受壓力。國國內的學者也擔憂,美聯儲因素對市場的波動劇烈影響。在日前舉行的北大匯豐全球資産配置論壇上,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海影(上海)投資諮詢公司CEO劉海影表示,美聯儲因素導致了全球資本市場動蕩,也令大宗商品市場受到震蕩。

  “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央行幾乎一致行動的貨幣寬鬆,推高了全球的金融市場的價格。這個被推高的價格,其實隱含著對於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增長速度樂觀的預期。但是這個預期遲遲未能被實際所認證。所以這個被升高、抬高的金融市場價格,與一直低迷的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有一個落差,這個落差導致了一旦有不好的數據出臺,就會導致在金融市場出現極大的波動。”劉海影説。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