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習銀生:玉米價格跌不會導致三大主糧價格持續低迷

2016年11月30日 15:32:24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農業部農研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習銀生在接受《經濟日報》“經濟圓桌”欄目採訪時表示當前的玉米價格下跌不一定會導致三大主糧價格都會持續低迷。不同糧食品種之間具有關聯性,但是由於實行不同的政策,當前玉米價格下跌對糧食市場的影響是間接的。首先,目前我國對水稻、小麥仍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玉米價格下跌並不會對水稻、小麥市場産生明顯衝擊和影響。其次,由於玉米與水稻、小麥存在替代關係,玉米價格下跌可能會相應減少水稻、小麥的飼用消費,對水稻、小麥價格走勢有間接影響。第三,玉米實行市場化改革拉開了糧食市場改革的序幕,如果玉米市場化改革取得成功,那麼今後市場化改革可能會向水稻和小麥延伸,隨即會帶來小麥和水稻價格的波動。不過,市場化改革並不必然會導致糧食價格下跌,決定價格走勢的主要是供求關係和經濟週期,如果玉米供求關係改善,宏觀經濟回暖,玉米價格在市場化以後也可能會出現上漲。

  習銀生表示今年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第一年,玉米價格下跌導致農民收入下降,這是改革初期難以避免的陣痛期。但改革的目的不是價格下跌,而是理順價格形成機制,讓市場活起來,讓産業鏈的運轉銜接順暢起來。玉米價格暴漲暴跌不利於産業健康發展,國家可運用儲備的吞吐調節作用,在市場化的前提下,通過適度增加儲備規模,把握輪換節奏來避免市場大起大落。同時,可以採取多方面措施,彌補玉米價格下跌給農民造成的損失。應該增加補貼額度並考慮適當擴大補貼範圍。繼續調整生産結構,適當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選擇效益較好的其他作物進行生産。農民要提高市場意識,在玉米種植上應注重選擇品質較好、降水快、易保存、適銷對路的優質品種。要採用先進的生産技術和節本增效措施,儘量降低生産成本。下游加工企業也要採用訂單或産業化的方式與農民建立比較緊密的協作關係,規避市場風險,保障優質適用原料供給。

  習銀生説改革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是解決我國農産品特別是糧食“三高”問題(高産量、高庫存、高進口)的必然選擇,是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農産品競爭力的重大措施。近年來,我國在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方面開展了多方面探索,棉花、大豆實現了市場定價,玉米市場定價機制也在逐步發揮作用。國內外農産品價差明顯縮小,有的與國際價格已經基本接軌;下游加工企業成本大幅下降,經營困難的狀況迅速改善,多數企業已經扭虧為盈,産業健康發展的勢頭正在形成。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