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奶業形成多方博弈格局 利益平衡機制亟待建立

2016年09月06日 08:56:37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隨著奶價的下跌,不少奶農瀕臨破産的邊緣,而奶企的壓價則進一步加劇了奶農的負擔。

  行唐縣一奶牛養殖小區老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自己的奶牛小區向伊利、蒙牛、君樂寶、旺旺等知名乳企提供奶源。隨著奶價的不斷下跌,扣去3元/公斤的養殖成本,以及人工、運輸等成本,無論是奶農還是奶牛小區老闆都幾乎無利可圖。“就算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乳企還指定奶牛小區必須向特定經銷商採購飼料,每噸飼料要抽300元的提成,包括用藥等也要被‘薅羊毛’,這進一步加劇了奶農和養殖小區老闆的負擔。”

  2013年下半年“奶荒”時期,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行唐縣調研時便發現,乳企與奶牛養殖小區、奶農利益的矛盾已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當時,行唐縣奶業協會會長盧文學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三聚氰胺事件剛發生那會兒,企業都是明碼標價,蛋白質含量多少、脂肪含量多少都在電腦上有顯示,優質優價。但現在企業就給一個總價,根本不透明。且都是乳企自己檢測,含量多少乳企自己説了算。優質難以得到不優價,陷入了惡性迴圈。”

  當下,國內奶業已經形成了乳企、牧場、養殖小區、奶站、奶農多方博弈的格局。在這種格局下,各方拿到的奶價也分為三六九等。其中,規模化牧場拿到的奶價最高,養殖小區和奶站次之,奶農則最低。有些地方,奶農和規模化牧場拿到的奶價甚至相差一倍,很多養殖小區和奶站在奶價高企時能賺取多達一元的差價。由於奶農每天必須擠奶,擠出來的奶又必須當日賣掉,使得奶農處於弱勢地位。利益平衡機制存在的問題成為影響奶業穩定健康發展的深層次原因。

  “中國奶業發展史上的幾次重大事件,包括三聚氰胺事件,2013年下半年的奶源短缺事件,以及當下奶價的持續下跌,其共同的深層次原因都是奶企與奶農之間缺乏利益平衡機制的問題。”宋亮表示。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