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港澳傳真

深港通有哪些機會?A股運作邏輯會變嗎?

2016年08月22日 13:30:42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今年3月,在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要“適時啟動深港通”。8月16日,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深港通相關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國務院已批准《深港通實施方案》。”同一天,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發佈公告,深港通實施準備工作正式啟動。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透露,預計深港通將在4個月後正式開通。

  深港通即將開通,對投資者來説意味著新的財富機會,這在近期的A股走勢中已有所反映。從更宏觀層面看,這是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後,A股市場向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推進的又一個重要節點。這一節點的到來,清晰地呈現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資本市場監管邏輯調整後,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的步驟和戰略考量。深港通會帶來什麼樣的投資機會,能否改變A股固有的運作邏輯,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又會産生哪些影響,將在準備階段和正式開通後,逐漸呈現。

  滬港通提供了哪些參考

  對於希望通過AH股折價率、“北上”資金投資習慣來把握深港通投資機會的人來説,預先擬定的投資邏輯可能需要修正。

  在設計框架上,深港通和滬港通大致相同,因此已經運作了21個月的滬港通的表現,為深港通未來的表現提供了參考。自2014年4月10日上海和香港股票市場建成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後,滬指用了大約兩個月時間,從2418點上漲至3400點以上,漲幅高達40%左右。其中,證券、銀行、保險等大藍籌股表現尤其活躍。A股的上漲之勢,一直持續到2015年5月股市暴跌時戛然而止。

  客觀看,A股從2014年底至2015年年中接近6個月的高歌猛進,主要驅動力並非來自滬港通,而是政策面允許高杠桿資金進入股市,場外資金蜂擁而入但沒有設置相應監管措施。這最終迫使司法和行政力量介入,A股大行情結束。6個月裏出現的戲劇一幕,也使滬港通的市場效應失真。

  滬港通産生的市場效應,更真實的表現是在暴跌結束後至今。從所用額度看,截至今年8月中旬,滬股通3000億元的額度只用了近1500億元,約佔50%;港股通2500億元的額度用了2100億元左右,佔比約72%。此前預計半年用完的額度尚有結余,表明滬港通的資金流動沒有預期顯著,而且“南下”香港股市的資金明顯多於“北上”滬市的資金。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來自香港的國際資金,要麼對滬市明顯超過香港股市的高市盈率有所忌憚,要麼對A股的制度環境難以完全放心,因此態度慎重。總額度用不完,或許也為深港通取消總額限制提供了理由。

  從“北上”資金的投資標的看,國際資金通常傾向於大藍籌股和港股稀缺的白酒、醫藥股。而由於“北上”資金有限,大藍籌股和稀缺品種並未因此顯示出比較優勢。同樣,港股中的高息股,也沒有因為“南下”資金的介入顯示出多大的比較優勢。兩方資金對於對方市場股值沒有顯著影響。

  從AH股股票的折價變化看,滬港通開通之初,市場認定,A股的高折價有望消除,AH股估值將趨於一致。然而事實證明,AH股差價不是趨同而是擴大了。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時,AH股溢價指數僅為102.14,兩地差價並不明顯。一年後,AH股溢價指數擴大到141.74,到今年8月中旬溢價指數仍達125.95。

  發生在滬港通上的這些“意外”,也可能在深港通重演。對於希望通過AH股折價率、“北上”資金投資習慣來把握深港通投資機會的人來説,預先擬定的投資邏輯可能需要修正。

  深港通有何獨特之處

  無論從投資標的範圍、投資額度還是準入門檻看,雖然仍有固定限制,但深港通明顯吸收了滬港通的經驗教訓,更加開放。

  由於滬市和深市的股票品種、操作風格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加之深港通的機制設計有所調整,因此相對於滬港通,深港通也有一些獨特之處,其獨特性在條件適當時,有可能成為新的投資機會。

  其一,推出深港通是股市暴跌衝擊波結束的標誌。根據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深港通要適時啟動。國務院批准《深港通實施方案》,表明決策層認為現在就是啟動深港通的恰當時機。這必須建立在市場環境重歸正常、監管追責機制漸趨成熟等前提下。只有風險防控機制重新建立起來,深港通才不至於成為影響股市的新變數。從這個角度講,深港通面市,具有比滬港通更理性的市場環境。

  其二,長期來看,左右滬市的主要是大藍籌股,股性相對沉穩,而深市多為網際網路、中小板概念的股票,股性相對活躍。以深證300為例,創業板和中小企業板掛牌的股票數目佔比高達55%,在資訊技術和醫療保健等“新經濟”行業中的可選標的顯著多於滬市。此外,深市裏的民營企業也更多。這提供了潛在的結構性機會。

  其三,從投資標的看,在深市,深股通最多可以覆蓋880隻股票,港股通最多可以覆蓋417隻股票,覆蓋面超過滬港通,深港通的可選擇範圍更大;在香港市場,內地資金可以介入恒生指數中的小型股、成份股,選擇餘地也進一步擴大。

  其四,與滬港通相比,滬市的一線藍籌股主要反映國家政策意志,國家政策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力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滬市的穩定性,但想像空間相對狹小。而深市主要反映的是資本市場的“中國故事”,雖然政策敏感性弱于滬市,但故事性更強,投資空間更大。

  其五,儘管滬港通的投資總額限制迄今沒有發生作用,但隨著時間延長和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投資總額度一直有用完之虞,這實際上給長期投資者帶來了無法繼續投資的潛在風險。深港通取消了投資總額限制,消除了這一風險。

  可以説,無論從投資標的範圍、投資額度還是準入門檻看,雖然仍有固定限制,但深港通明顯吸收了滬港通的經驗教訓,更加開放。

  A股運作邏輯會不會發生改變

  從改革層面講,深港通引進的只是一種倒逼機制,而不是A股的改革本身。除非相關建設完成,否則A股的運作邏輯還不會改變。

  毫無疑問,在愛講故事的A股,深港通本身就是一個便於挖掘的故事。因此,不排除在深港通開通前後會出現局部行情。滬港通開通後,國際資金先後出現了4波入市高峰,部分影響了滬市股票的走勢。這一幕在深市也可能出現。

  但是,如同滬港通一樣,深港通很難改變A股的運作邏輯。從資金面看,深港通能提供的增量資金有限,對市場的推動作用也相對有限。據估計,“北上”資金預計可以為深市帶來750億-1500億元增量資金,在深市流通資金中的佔比不足2%。相反,根據滬港通後半程的走勢,“南下”資金超過了“北上”資金,中短期內,深港通也可能出現類似走勢。特別是,如果美元持續走強,通過深港通這一渠道流向海外以避險的情緒還會放大。

  從深市與港股的估值水準看,深市並不具備持久的、普遍的吸引力。深交所股票平均市盈率接近50倍,創業板市盈率更是高達73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港股平均市盈率常在12-16倍之間浮動。滬市的平均市盈率,曾導致國際資金採取慎重態度,深市的平均市盈率更高,資金總是流向價值洼地以獲利,深港通必須考慮其中蘊含的風險。

  從市場規則看,港股市場和內地股市的遊戲規則有很大差異,市場主體結構和投資慣性極不一樣。相對而言,港股市場結構較為單一,銀行、保險、博彩業佔比高達50%以上,因此深市一些有獨特性的行業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但除非相關行業被嚴重低估,否則“北上”資金不可能大舉進入。此外,香港市場採取的是“T+0”制度,A股市場是“T+1”制度,提取資金的時限也不相同,這些差異導致的市場反應速度、資金流動速度的差異,更有利於香港市場。深市只能通過“北上”資金的異動獲得預警信號,潛在風險更大。

  從根本上講,資本市場的表現,除外部市場的影響外,在內部主要由流動性、利率水準、估值狀況、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程度、對風險的認識和監管力度等決定。而A股的制度改進尚在半途,對於風險管控的認知尚未統一,維護市場穩定和堅持改革的關係仍在調整。而完善認知和機制建設,本就不可能依靠深港通完成。從改革層面講,深港通引進的只是一種倒逼機制,而不是A股的改革本身。除非相關建設完成,否則A股的運作邏輯還不會改變。

  深港通的戰略意義是什麼

  啟動深港通折射了中國持續對外開放的定力和決心。從經貿開放到金融開放,是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核心命題之一。

  儘管深港通的財富效應短期內難以充分發揮,但並不能就此低估其啟動的戰略意義。

  首先,深港通賦予了國際投資者更廣闊的投資渠道,由此也提高了未來A股被納入明晟(MSCI)地區指數的概率。一旦加入MSCI指數,中國股市就有了與國際市場深度融合的平臺,這種融合不僅包括數以千億美元的境外投資者資金可能成為A股的增量資金,還意味著國際資本市場運作和管理模式的正式引進。這正是A股制度建設理應借鑒的外部經驗。

  其次,在中國存在資金流出壓力的情況下啟動深港通,反映了決策層對資本項目管理有了更科學的認識。許多人擔心,資本項目的放開,可能加速資金外流,導致國內出現資産荒。而相關研究表明,短期的跨境資本流動對於大國的市場衝擊力影響沒有想像的那麼大,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外匯富裕國。從資本市場開放還是從利率市場化開放,或者並行,什麼樣的開放次序都不會導致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失控。何況,每日投資額度限制增加了資本項目開放的安全系數。

  再次,深港通和滬港通一道,發出了通過香港通往國際大舞臺的強烈信號。這既有助於明確香港的戰略定位,也有助於上海、深圳、香港三地金融市場的深度融合,激活沉澱在香港的離岸人民幣資金髮揮作用。而滬、深、港三地的資本市場融合,實則還涉及離岸人民幣的交易、結算、信用保證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課題。三地經驗的累積,對於未來的滬倫通以及其他國際資本市場的開拓,具有試驗田的意義。

  最重要的是,啟動深港通折射了中國持續對外開放的定力和決心。從經貿開放到金融開放,是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核心命題之一。即使國際環境變數增大,這一戰略也不能輕易改變,否則就不可能熟悉國際金融規則,與國際市場逐步接軌,成為國際金融秩序的實質參與者和建設者。僅僅出於規避風險的考量固步自封,鉅額外匯儲備面臨的貶值風險更大。深港通的啟動,表明瞭資本項目開放的決心和有序性——既不冒險也不停滯,正是恰當的節奏。

  從2014年9月中國證監會明確表示在滬港通試點取得經驗基礎上,支援深港兩地交易所進一步加強合作,到2016年8月16日深港通正式啟動,僅僅過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如此快的節奏,本身就反映了金融開放的推進速度。

  深港通啟動的這一步,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又一步,是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融合的一步,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步。這一步或許不那麼醒目,財富效應或許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但資本市場乃至金融市場要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信號,卻強烈無比。(徐立凡)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