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百萬畢業生北上廣情結鬆動 新一線城市上演人才爭奪戰

2017年07月04日 08:14:34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百萬畢業生“北上廣情結”鬆動 新一線城市上演人才爭奪“白刃戰”

  時間剛剛進入7月,還有一部分大四學子正在跟校園依依惜別,而2017屆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季已經步入尾聲。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多達795萬人,比去年增加30萬。與此同時,還有一大批海歸學子也加入求職的大軍。海外一所知名大學的畢業生小孟告訴記者,昨天她最終決定放棄北京一家大型企業的邀約,在成都一家文創公司辦理了入職手續。她半開玩笑地告訴記者,“畢業大禮包的優惠這麼多,感覺人才都不夠用了。”

  小孟正是即將投入“蓉漂”生涯的優秀人才之一。7月2日,成都提出,將實施“蓉漂”計劃,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對外地來成都應聘的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提供7天免費入住的青年人才驛站。

  根據此前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畢業生總數預計達到795萬,增量與增幅均超往年。

  與人數再創新高相對應的,是日趨白熱化的人才爭奪戰。以武漢、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為代表的多個城市紛紛拿出“畢業大禮包”。

  6月24日,武漢發佈系列大學生留漢優惠政策;6月29日,長沙出臺“人才新政22條”;7月2日,成都表示將實施“蓉漂”計劃;早前,西安提出引進高層次人才“5531”計劃、“城市合夥人”計劃……

  人力就是生産力,年輕人代表著城市的生命力。不難看出,在衝刺“新一線”的激烈競爭中,這些崛起中的城市都不願落於人後。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阮青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必須抓好“人才”這個抓手。他特別提到,成都最新的“大學生憑畢業證落戶”是非常好的舉措,讓人印象深刻,“北京、上海因為本身的承載力問題,對大學畢業生的落戶限制比較嚴格,成都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錯位競爭。”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國家戰略創新與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呂本富則表示,武漢、成都等城市的人才新政,反映出這些地方近年來創新創業的活躍和經濟的活力,但同時,“戶口、住房、補貼只是第一步,把人吸引過來之後如何留人更為重要。”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下一輪的留人競爭將更為激烈。

  解決戶口保障住房 多地加碼人才“引力”

  又是一年畢業季,近800萬畢業生將去向何方?記者注意到,和往年的情況有所不同,“95後”們面臨著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尤其是以武漢、成都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接連推出新政,紛紛加碼人才“引力”。

  例如武漢市近日提出,5年讓20萬大學生住進人才公寓,同時,以獎勵形式發放“人才住房券”,可衝抵購、租房款。此外,還將放寬大學生落戶條件,畢業3年內普通高校大學生,憑畢業證、創業就業證明即可落戶。

  據《長江日報》報道,昨日上午,武漢第一批大學生人才公寓、創業工位和見習崗位已正式推出。

  成都則在2日舉行的“國家中心城市産業發展大會”上提出,將改革人才落戶制度,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即可落戶,同時,將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賃住房建設力度,對來成都應聘的外地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可提供7天免費入住的青年人才驛站,對急需緊缺優秀人才,則提供人才公寓租賃住房保障。成都期望通過這些舉措,讓廣大“蓉漂”紮根成都、融入成都,“住得上房、安得了家”。

  在阮青松的印象中,憑畢業證落戶最早深圳做過,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他認為成都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同北京、上海等城市)錯位競爭,大力發展先進的製造業、服務業,增強作為西部經濟中心的功能。這些都是要有人才來匹配的。”

  的確,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戶口逐漸收緊,為其他城市“搶人才”帶來了一個突破口。

  “這一點確實是很大的優勢,終於不用在找工作時把對方能不能解決戶口放在第一位了。”得知成都放寬落戶條件後,湘妹子王思穎又松了一口,她剛結束在香港的學業回到內地,準備加入“蓉漂”的隊伍。

  值得一提的是,長沙日前發佈的“人才新政22條”也大大降低了落戶門檻。

  “只要你是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校畢業生,憑戶口本、身份證、畢業證即可辦理落戶手續”。按計劃,未來5年,長沙將投入百億資金,留住大學生、吸納創新者、引進“海歸派”、培養“土專家”,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在長沙就業創業。

  而在今年5月,西安公佈了23條人才引進的新措施,未來5年預計投入38億元,引才育才100萬名左右……

  人才,已然成為各地政府的“掌上明珠”。阮青松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相對於東部地區,中西部在土地、自然資源等方面有獨特優勢,但人才往往成為最大的劣勢,抓住人才就是“抓到了要點和痛點”。

  産業崛起帶來機遇 如何“留人”是關鍵

  智聯招聘此前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2017應屆畢業生簽約新一線城市的比例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基本持平,而希望在“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達到37.5%,明顯高於一線城市的29.9%。

  有分析認為,近兩年來,大學畢業生的“一線城市情結”明顯鬆動,越來越多的人將新一線城市作為就業首選。

  這種變化離不開新一線城市自身的變化。在國家新一輪開放戰略中,成都、武漢、杭州、南京等城市發展迅速,整體經濟實力、就業機會、生活環境等都有了明顯提升,“吸金”“聚才”的能力也隨之大大提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科大校長李言榮公開表示,以前,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大多流向了珠三角、長三角,留在成都的比例僅有10%左右,但現在,有42%的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選擇留在成都。

  “這和成都這兩年的産業結構、宜居環境、城市定位以及對電子資訊産業的重視密不可分。”李言榮向記者表示,當成都的産業邁上新臺階,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就將更為迫切,隨著成都電子資訊産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科技人才流動出現了明顯變化。

  無疑,有了人才,産業才能發展;有了産業,才能吸引人才,才有讓人才留下的根基。世界各國的實踐已經證明,經濟社會越發展,以人才為集中代表的人力資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越重要。城市的發展亦然。

  事實上,近年來新一線城市競爭激烈,從經濟增速到産業發展,從落地項目到生活環境,皆有排名,備受關注。而今年以來,“人才”成為爭奪的核心焦點。應該説,隨著經濟發展進入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時代,“人之貴”愈發凸顯。

  在呂本富看來,從“爭項目”到“爭人才”,是一種必然。“這些城市前幾年的創新創業做得都不錯,創新創業企業現在進入爆發階段,正是大量需要人才的時候。”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些企業的資本和土地問題不需要地方政府操心,“有風投,佔地面積也不大,但是沒有人就沒法發展了。”他認為,大學生的素質、衝勁,更能適應現在的經濟環境。

  但在另一方面,他認為,優厚的物質條件只是把人才吸引過來的第一步,“把人才留下,才是第二步的競爭。”

  在呂本富看來,留住人才,既和企業本身有關,也和城市的氛圍有關。“為什麼很多人即使沒有北京戶口也要留下來?軟性的氛圍,是需要考慮的。”

  對於國內白熱化的人才爭奪戰,一位正在丹麥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的博士坦言,“高端人才還是會更關注工作機會、事業前景,如果這方面能和一線城市一樣,當然會選擇像成都這樣更宜居、生活壓力更小的城市。”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