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商務部回應假貨核心集散地妄評:歐盟的指責不負責任

2017年06月30日 09:10:42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回應“中國是全球假貨核心集散地”妄評 商務部:歐盟的指責不負責任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儘管“3·15”晚會這類的活動年年舉行,但打擊假冒偽劣産品註定是一場艱巨的持久戰。除了中國消費者對假貨有切身的相關性以外,就連外國機構也格外關注,不過,在這其中也不乏帶著“有色眼鏡”的情況。

  近日,歐洲刑警組織和歐盟智慧財産權局聯合發佈《2017年歐盟打擊假冒和盜版的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份長達70多頁的報告竟聲稱,全球超過八成假冒偽劣産品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並無端指責上述地區是全球假貨的核心集散地。假貨問題一直為國內外所關注,如何看待這一報告?中國假冒侵權問題的真相如何?

  對此,商務部發言人孫繼文昨日(6月29日)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該報告對中國的指責是不負責的,其中數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了中國貿促會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她也表示,如果是統計歐洲地區的中國假貨還勉強可信,若是統計中國的假貨,甚至中國假貨在全球的佔比,其統計方法的可靠性和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報告真實性引質疑

  據《報告》內容顯示,中國內地是全球最大的假貨生産地,而香港則是最大的轉机站,總共佔據了全球86%的假貨份額。

  6月29日,商務部發言人孫繼文在發佈會上表示,“治理侵權假冒問題是全球性難題,既有市場因素,也有監管的問題。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執法合作。”

  趙萍則認為,歐盟的做法不排除有抹黑和栽贓中國的嫌疑。通過這種方式,對中國製造的産品産生負面影響,為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提供合理依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中國的侵權假冒問題一直是被國外炒作的話題。比如,今年5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了關於智慧財産權的《特別301報告》,再次將中國列入重點觀察名單。2016年年底,該辦公室曾發佈《惡名市場非常規審議報告》,將中國4家網站和6家實體市場列入“惡名市場”名單。

  前4月查處4600余起侵權案

  對於歐盟統計報告的真實性,相關人士認為現在還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但近年來,中國政府與假貨作鬥爭的努力卻是有跡可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佈會現場了解到,早在2015年4月,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就部署開展了“中國製造”海外形象維護的“清風”行動,要求全面加強出口商品品質監管,嚴厲查處跨境制售侵權假冒商品違法行為。維護“中國製造”的良好形象。

  據商務部統計,“清風”行動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2017年1~4月,中國海關查獲出口侵權商品案件4600余件,扣留貨物93萬多件。質檢部門查獲出口品質不合格産品42.5萬餘件,涉及服裝、箱包、玩具、電子産品等。

  不僅僅是政府部門,如今電商平臺也成為打假的重要力量。據新華社報道,阿里巴巴已經擁有了一支中國民間規模龐大的打假隊,該打假隊由2000多名打假隊員和5000多名志願者組成。

  在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的12個月中,阿里巴巴關閉了電商平臺上的3.8億個商品頁面,18萬家違規商鋪,並協助各地執法部門剷除了675家假冒侵權窩點。

  阿里巴巴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曾表示,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個銷售額遠大於起刑點(5萬元)的制售假線索。截至目前,通過公開資訊能夠確認,已經有刑事判決結果的有33例。

  將加大制售假打擊力度

  侵權貿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涉及生産、流通、銷售、消費等多個環節。尤其隨著科技的發展,跨境、隱蔽的制假售假行為越來越頻繁。

  孫繼文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對侵權假冒問題保持高壓態勢。包括加強進出口環節的監管;繼續擴大國際執法合作,提高對跨境制售侵權假冒商品的打擊效能;繼續對重點專業市場和商品集散地加強日常監管以及推進“打建結合”,進一步提升中國品牌的海外形象。

  對於侵權打假,趙萍表示,中國也是假貨的受害者之一。除了來自國外的侵權商品以外,國內越來越發達的電商平臺,也成為假貨的主要集中點。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海關近年來在進口環節查處的侵權案件以年均10%的速率持續增長。2016年,全國海關共查扣涉嫌侵犯自主智慧財産權貨物757.85萬餘件,同比增長13.2%。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