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名貴中藥漲價瘋狂招致詬病 中藥成昂貴奢侈品?

2017年06月20日 09:25: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歷史賦予的名貴基因、現代科技帶來的品質提升、消費升級下的原料稀缺……看似瘋狂的漲價潮背後,中藥不過是拿回本就屬於自己的“東西”

  又有名貴中成藥漲價了。近日,漳州片仔癀藥業發佈“提價”公告,國家保密品種片仔癀的市場零售價將由500元/粒上調到530元/粒,供應價格(藥廠銷售價格)也將進行上調。

  從東阿阿膠到雲南白藥,再到片仔癀,中成藥漲價儼然已成為行業常態,並且遠未有停止的勢頭。這也招致了專家與消費者的詬病:中藥,似乎正在遠離診病救人的初衷,成為束之高閣的昂貴奢侈品。

  事實果真如此嗎?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就此採訪了片仔癀藥業等幾家中藥企業和行業專家。他們表示,名貴中藥的漲價,是企業、行業生存發展的必然,總體符合消費升級的時代趨勢。

  海絲路“使者”卻鮮為人知

  本輪名貴中藥漲價的主角,是在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擁有高知名度的漳州片仔癀。

  資料顯示,片仔癀的由來,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間,由宮廷御醫將配方帶至閩南,是“福建三寶”之一。作為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片仔癀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它和雲南白藥一樣,是中國僅有的兩個國家絕密級中藥保密配方,擁有自己的獨特智慧財産權,其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

  “500多年前,片仔癀就跟隨福建先民‘下南洋’的遷徙,將中醫藥的深厚與先進,散播到東南亞乃至更遙遠的地帶。”片仔癀藥業董事長劉建順説,當時的東南亞地區炎熱荒蠻,充滿艱辛和危險。具備清熱解毒、涼血化瘀功效的片仔癀,極適宜應對熱帶地區氣候。因而去南洋闖蕩的先民,行李中往往都少不了片仔癀。

  直到今天,片仔癀依然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20多年位居中國中成藥外貿單項品種出口第1位。

  但令人尷尬的是,片仔癀在當前市場中的知名度,顯然無法與自身輝煌的歷史相匹配。在多個機構發佈的中藥品牌知名度排行中,片仔癀都排在雲南白藥、同仁堂、東阿阿膠以及三精、江中、999等新老同行之後。

  “身為名貴中藥,在國內尤其是北方地區的知曉者卻寥寥,人們當然會對你的突然提價,持質疑態度。”中華老字號振興計劃專家委員會主任、品牌學者尹傑説。

  他表示,網際網路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已經過時。提升品牌和産品的知名度,是中藥老字號在品牌管理方面亟須補上的不足,也是整個中藥行業未來都需要重視和加強之處。

  消費升級需求激增

  需求大而價格升,是最基本的商業規律。傳統中藥漲價的背後,是消費升級情況下,市場需求激增的結果。

  以滋補名藥為例,行業龍頭企業東阿阿膠近10年來連續17次提價,産品零售價從100多元/公斤漲至4000多元/公斤,10年價格漲了40多倍。中

  國産業資訊網發佈的《2015—2020年中國阿膠市場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指出,作為享受型的消費品,未來阿膠類産品價格將隨著原材料趨緊和消費人群增加持續上漲。

  “國人的消費心理與行為發生了變化,開始從價格轉向品質,從産品轉向品牌。”尹傑表示,經濟收入的增加,讓人們願意為健康花更多的錢,從物美價廉到便宜無好貨、一分錢一分貨,大夥的消費理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此外,物質生活提升後,人們通過消費品牌來彰顯個性。品牌的歷史與出身,成為人們衡量、購買的重要因素之一。承載著厚重傳統文化、品質得到歷史背書的中藥老字號,成為國人的首選。

  劉建順認為,中國近現代史受西方工業文明主導的現實,導致中藥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在當代消費者的認知中,淪為落後、低端、品差、廉價的象徵,自然會對提價産生不解和抵觸。事實上,片仔癀、安宮牛黃丸、六神丸等中藥,用料名貴,有的出身宮廷,自古便是公認的高質高價。

  對此,尹傑也表示,傳統中藥“自提身價”之所以受關注,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假冒偽劣的氾濫,蟲草、石斛等哄抬炒作,讓中藥在消費者心中的整體形象不高,品牌、品類的認知度較低,導致人們暫時難以適應“高價的陌生人”。

  核心原料日趨稀缺

  在片仔癀、東阿阿膠等企業的提價説明中,原料稀缺甚至短缺是重要理由之一。

  此前,包括東阿阿膠在內的中國阿膠企業,從非洲大量進口毛驢的新聞,引起了國內外媒體和公眾的關注。背後就是阿膠的原料——驢皮供應緊張。

  據統計,目前國內外市場對阿膠的需求量已高達5000噸,實際驢皮的需求是400萬張,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的驢存欄量達到1100萬頭才能達到市場的供需平衡。然而中國毛驢的存欄量近20年來持續下降,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1100萬頭跌至目前的500萬頭,而且還在呈現繼續下降勢頭,造成市場嚴重供應不足。

  而資料顯示,片仔癀採用麝香、牛黃、蛇膽、田七等名貴藥材用特殊工藝製成。在這公開的四味成份中,天然麝香因為來自國家一級保護的麝科動物而尤為珍貴。

  2003年我國將麝列入一類野生保護動物,麝香的使用由國家統一審批和分配。片仔癀是被允許使用天然麝香的7種藥品之一,每年向國家申請獲得生産所用的天然麝香。但從2015年開始國家停止了這種配額供應。

  目前,有許多産品原料涉及麝香的中藥企業開始使用人工合成品作為替代。但據劉建順介紹,出於對産品藥效和品牌聲譽的考慮,片仔癀仍然堅持使用天然麝香。

  “麝的養殖,難度巨大。該物種對於環境、溫度、食物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只能在海拔較高、氣候適宜的地方進行養殖,成本投入很大。”片仔癀常務副總經理黃進明向科技日報記者解釋了林麝養殖規模難以快速擴大的原因。

  “高速上漲的産能需求和1500隻的養殖規模之間是巨大的原材料缺口,因此片仔癀價格一再上漲的原因也不難理解。”尹傑説。

  科技創新帶來産品溢價

  受訪中藥企業表示,除去原料稀缺,中藥提價遭疑的緣由,還包括中藥産品現代化、科技化程度低,品質不行的陳舊偏見。

  “提到中藥,許多人第一時間浮現出的形象,往往還是草藥紙包、手搓腳碾。這導致中藥普遍難以獲得産品溢價。”尹傑説。

  據劉建順介紹,包括片仔癀在內的主流中藥企業,其研發、生産、包裝、物流、服務等環節早已實現現代化。各企業在科研、品質方面的投入巨大。片仔癀近年來投入2500萬元技改資金,對生産線進行現代化升級和擴産改造,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傳統中藥最常遭遇質疑之處,是缺乏量化標準和科技含量。但隨著對科研投入的加大,先進科技正逐步提升、優化著中藥的傳統功效。

  據介紹, 2008年,東阿阿膠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從阿膠中成功提取DNA及DNA真偽鑒別,獲得4項中國發明專利,並且于2009年在國際學術雜誌上發表了研究成果;2010年,東阿阿膠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測定了驢I型膠原蛋白質序列;2012年,東阿阿膠和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合作,發明瞭阿膠品質標準“特徵肽檢測法”,2015年被國家藥典收錄。

  片仔癀也選擇與各研究機構,共同開展臨床研究、中藥藥理及分子機理研究、新藥研發及臨床試驗等診療新技術的研發與協同攻關。

  目前,片仔癀已與香港浸會大學成立“片仔癀—香港浸會大學中藥創新研發平臺”;與中國藥科大學共建“中國藥科大學—片仔癀聯合實驗室”;與北京林業大學共建“北京林業大學—片仔癀麝類生物學聯合實驗室”。

  “套用影視劇裏的臺詞:中藥,不過是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但同時必須牢記,原料優質、工藝一流、技術先進的産品,才是贏得消費者的唯一方法。”尹傑這樣表示。本報記者 張夢然

[責任編輯:王怡然]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