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瀾滄江上中國第一港:國際航運拉來的“小城”

2017年04月04日 12:12: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西雙版納4月4日電 題:瀾滄江上中國第一港:國際航運拉來的“小城”

  作者 王艷龍

  4月初,位於雲南西雙版納州境內的瀾滄江——湄公河河谷已酷熱難當。27歲的小夥子錢亞男在江畔關累港區自家的百貨店裏,招待著南北往來的客人。他雖年紀不大,卻見證了瀾滄江——湄公河上中國第一港——關累港的變遷。

  資料圖:一艘 貨船在關累港裝載貨物,等待啟航。 中新社發 耿榮矯 攝

  上世紀90年代初,聽説瀾滄江——湄公河要搞國際航運,錢亞男的母親便到關累港區做起了邊貿生意。1997年,生意逐漸穩定的母親將錢亞男從雲南臨滄雙江縣接到了關累生活。

  關累港位於瀾滄江——湄公河下游中緬邊境界河中方一側,距緬甸梭累碼頭78公里、距“金三角”250公里,2000年5月開工建設,是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經湄公河進出中國的第一港。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與寮國進行航運考察,嗅覺靈敏的商人開始向關累港區聚集。2001年,中老緬泰四國通航,關累作為中國境內開放的定點港口迅速發展起來。

  當地人介紹,關累最早是港區上游一兩公里處的一個寨子,名叫關累寨。港口發展,大批的外地人到此安家。進出口航運貿易催生了關累港區,發展成了動臘縣的“小香港”。

  “我剛來的時候,這裡最大、最好的房子就是幾間平房。”錢亞男稱,關累是在一片開闊的平地上興建起來的,一度繁榮到數千人聚集在港口區,荒野之地變得燈火輝煌。“最多的時候,那麼一小片地方,歌廳都有五六家!”

  錢亞男婚後與妻子共同開起了“金蘭公寓”和百貨店,延續母親的步伐,繼續唱響關累港的“生意經”。

  在關累港區,現代小樓房鱗次櫛比,街道乾淨整齊,賓館、小賣鋪滿街,隨處可見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在港區行走。

  “關累是名副其實的航運拉來的‘小城’,但也只是瀾滄江——湄公河開發受益的一個‘縮影’。”關累海事處處長奚永清稱。

  奚永清曾在上世紀90年代參與國際航線開發考察。他介紹,當時去考察航線時,寮國部分民眾還使用中國清朝的銀元。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開通後,寮國、緬甸沿岸民眾養雞、養豬賣給中國客商,經濟快速發展。“寮國的‘黃瓜船’從2000年的10多艘,發展到現在的400多艘,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

  上個月,雲南啟動了瀾滄江244界碑至臨滄港四級航道建設工程,決心提升航道等級。西雙版納也確定從今年“五一”開行關累到金三角地區的旅遊船。

  “一江連六國,風景很好,未來客運肯定不錯。”奚永清認為,關累將會隨著瀾滄江——湄公河的轉型發展,迎來發展好機會。(完)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