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首入政府工作報告:珠三角9市與港澳加速一體化

2017年03月07日 10:02:27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採用“中國結”造型。 中新網 資料圖

  從珠江西到珠江東,深圳河到香江水,珠三角的9座城市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區,近年常被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提起。而這個名字,也在今年第一次寫入國務院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作為國家層面的經濟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的協作融合早有痕跡,比如深圳大量的創業基金來自香港,本地缺乏高校,許多研發成果來自與香港高校的合作;澳門對博彩業盈餘的財政收入再投資,促成了珠海近年的發展;交通互聯則走的更快,廣州與佛山,深圳與東莞、惠州之間已經互通地鐵,珠港澳大橋也已架起。

  3月6日,在廣東省人大代表團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詳細闡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與所需支援,包括交通互聯、創新協作、區內服務貿易自由化、産業鏈利益共用、金融市場開放聯通等。

  “粵港澳大灣區”也在騰訊公司首席執行官、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的提案中:“粵港澳的區域優勢很明顯,比如香港比較發達的是金融和服務業,深圳在高科技産業和創新上做得好,珠三角地區則以高端製造、智慧製造見長。建議國家能否出臺一些政策打造灣區,讓灣區成為全球區域經濟的創新中心。”

  廣東省社科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鄧江年博士告訴澎湃新聞( www.thepaper.cn ),粵港澳大灣區涉及珠三角9座城市和港澳2個特區,可以劃分為深圳、東莞、惠州(深莞惠都市圈),對接香港;廣州、佛山、肇慶(廣佛肇都市圈),以廣州為核心;珠海、中山、江門(珠中江都市圈),連通澳門。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灣區經濟”,把粵港澳城市群勾連起的灣區作為一個整體規劃。2015年3月,在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的一帶一路相關文件中,首次提出要“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市長許勤曾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並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成為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點。”

  2016年,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之中。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明確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

  深圳的創新創業與香港密不可分

  鄧江年介紹,深莞惠三市得以發展起來,最早就是受益於承接香港所轉移的製造業。隨著珠三角産業從低端産業向高端産業升級,香港在産業鏈中的角色也隨之變化。

  “深圳的創新創業與香港密不可分,深圳是一座缺乏高校的城市,相當一部分的科研成果,是與香港高校合作得來。深圳的許多創業基金,很多都是來自香港的境外投資。”

  此外,珠三角的很多産品,需要銷往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近年來也向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許多國家投資。當珠三角企業進入這些國家投資時,發現會計制度、法律制度有所不同,商務規定也有所差異,並遭遇一些政治問題。“這時候香港的作用就非常大”,鄧江年發現,珠三角企業在處理法律、會計、商務等方面的問題,很多是通過香港的仲介機構進行,因為香港機構的一些資質能夠得到國際認同,而大陸機構尚未獲得國際認可。“所以香港與珠三角在産業合作方面,仍然有重要作用”。

  珠中江都市圈相對來説經濟實力稍弱,但靠近澳門。澳門正在推進産業多元化,此前澳門以單一博彩業為主,因而政府獲得大量財政盈餘和現金,正在向外投資,首先從眾受益的就是珠海、中山、江門地區。三市在承接澳門投資,以及通過澳門、打通葡語國家這條貿易線路,具有很大的優勢。珠海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也得益於這一點。

  珠三角都市圈的分工

  鄧江年認為,珠三角的三大都市圈各有所長,深莞惠都市圈位於珠江東岸,以電子資訊産業為標誌。三城內部也有分工,深圳掌握“微笑曲線”的兩頭,即産品的研發和行銷,東莞和惠州掌控生産領域,三城之間形成電子資訊産業全産業鏈的佈局。而這種全産業佈局的優勢在全世界都很少見,因為任何一種産品或一個好的想法,都可以很快實現。“你在華強北的電子元器件市場,一個上午就可以把你要的所有電子元器件找齊。在東莞或惠州的模具廠,一天就能把模具做出來。你有一個産品樣品,半個月之內就能生産出來,在市場上銷售。”

  在廣佛肇都市圈中,廣州是華南的中心城市與交通中心,主要競爭力在商業模式。

  在珠三角的産業鏈中,廣州有銷售方面的傳統優勢,以廣交會為代表的外貿。現在廣州正在打造跨境電商之都,大量引入阿里巴巴、騰訊、唯品會等大型銷售平臺的跨境電商總部和結算中心。佛山以裝備製造業産業技術聞名,與東莞的不同點在於,東莞以外銷為主,而佛山則更多面向國內市場。“廣州市政府到佛山市政府之間的距離只有18公里,兩座城市互通公交、地鐵,完全可以看作一座城市,因為城市的邊界都是房屋” 。

  打破利益考量,大灣區一體化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在兩會期間談到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基礎設施逐步建設完成,港珠澳大橋已經興建,粵港澳之間的交通將會更為完善和便捷。下一步可重點推進區域經濟合作以及人員流動便利化,包括加強香港與廣東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和廣東自貿區的合作、探討在澳門填海區建立港澳珠合作園區以及進一步打造珠三角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者之一、廣東省政協委員譚剛在接受《深圳特區報》採訪時表示:各個城市、各個區域能否真正打破自己的利益考量,打破行政轄區的限制,真正按照灣區經濟發展的特點,以經濟來主導區域發展,形成一個開放性的經濟體系,將變得至關重要。

  此外,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還提到培育利益共用的産業價值鏈,進一步升級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以智慧化、綠色化為導向,重點依託汽車、通信裝備、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電子資訊等跨區域優勢産業鏈,加快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産業集群。”

  此外,鄧江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能夠帶來“微笑曲線”的內部化,在過去,曲線兩端的研發與銷售,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控制,生産則由珠三角完成,而未來“微笑曲線”的兩端可能在香港、深圳、廣州,其他城市則協同完成生産。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