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2016年,西方哪些關於中國經濟的“論調”不攻自破?

2016年12月31日 15:32:04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新媒體專電題:關於中國經濟的七個“論調”不攻自破

  新華社記者

  2016年,在世界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多、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依然表現穩健。從“經濟崩潰”到“地方債崩盤”,從“房地産泡沫破裂”到“人民幣大幅貶值”——西方看空中國經濟的“論調”一次又一次不攻自破。

  中國經濟“硬著陸”?

  近一段時間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西方一些機構和個人關於中國經濟“硬著陸”的判斷頻繁見諸報端。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三個季度穩定在6.7%,保持在合理區間,有力回應了這些“預言帝”。

  在江蘇連雲港新東方集裝箱碼頭,大批貨物等待裝船外運。新華社發(王春 攝)

  中國經濟沒有“硬著陸”,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推進改革,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2.8%,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1%,戰略性新興産業、高科技産業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

  事實表明,中國經濟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良好基礎,動力也更加強勁,那些唱空中國經濟的人又要失望了。

  人民幣大幅貶值?

  2016年初,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一度加劇,在金融市場引發擔憂,甚至有分析人士將人民幣的持續疲弱解讀為中國經濟處於崩潰邊緣的信號。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確有一定幅度的貶值,年內貶值約7%,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保持穩定,對一些美元之外的主要貨幣還出現升值。

  資料圖

  專家表示,受強勢美元影響,人民幣匯率短期內仍將承受一定壓力。然而,中國經濟基本面穩固,結構調整取得進展,宏觀政策尚有餘力,改革方向日益明確,不存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基礎。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中國“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

  中國拖累世界經濟?

  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創近25年來新低。2016年初,美國投資家喬治·索羅斯宣稱,鋻於經濟減速、債務負擔、資本外逃等因素,中國經濟難免“硬著陸”,中國將加劇全球通縮。還有觀點稱中國將拖累全球經濟。

  工人在位於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的黃驊世原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操作焊接機器手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然而,中國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態勢已基本確立,中國也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學院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日前撰文指出,如果中國經濟2016年實現6.7%的增長,將為全球經濟整體增長貢獻1.2個百分點。按照比例,中國將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39%。

  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繼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將釋放出巨大需求,為全球市場帶來更多機遇。

  地方債崩盤?

  近年來,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一直是外界關注中國金融市場風險的焦點之一。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將中國的地方債務問題描述為“一枚等待拆解的炸彈”。

  雖然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值得警惕,但一些論調未免聳人聽聞。最新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率低於國際通行的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準。中國還採取了包括債務置換和去杠桿在內一系列措施來化解風險。

  今年11月,中國財政部連續出臺多項政策法規,控制地方債務上升。其中,《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則明確把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事件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分級響應和應急處置,必要時依法實施地方政府財政重整計劃。

  房地産泡沫破裂?

  西方市場人士曾多次預言,中國房地産市場行將崩潰,並將對整個中國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其實,對於房地産市場的風險,中國的決策層始終保持清醒和高度警惕,並以一系列調控措施降低風險,已經開始取得成效。

  數據顯示,繼10月之後,11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增速再度雙雙回落,房地産開發景氣指數也呈回落態勢。在系列調控下,多個熱點城市樓市逐漸恢復理性。

  廣西南寧一處商品住宅樓。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於炒的”,要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産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

  中國是世界鋼鐵業困境之源?

  今年以來,中國鋼鐵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眼中釘”。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鋼鐵出口産品遭遇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41起貿易救濟調查。有一種論調認為,中國是全球鋼鐵業陷入困境的“罪魁禍首”。

  事實上,鋼鐵産能過剩起源於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導致的需求不振,是全球鋼鐵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各國應共同努力加以解決,而不是僅僅盯住中國。

  河鋼集團邯鋼公司的工作人員在鋼卷存放庫區內巡視。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産國和消費國,中國也是全球採取去産能措施時間最早、行動最具體、執行最堅決、效果最顯著的國家,中國目前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削減鋼鐵産能4500萬噸的目標。

  中國投資環境惡化?

  美國駐世界貿易組織副代表克裏斯·威爾遜今年7月曾表示,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已表達憂慮,認為中國在經營和監管環境方面“對外商沒有以前那麼友好”。

  判斷中國外商投資環境是否在惡化,關鍵要拿數據説話。今年前11個月,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355家,同比增加3%。美國、歐盟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5.4%和43.9%。外商在高技術服務業的投資更是幾乎翻了一番。

  今年,中國不僅通過了《外資企業法》等四部法律修正案,還出臺具體措施簡化外商投資企業審批管理,為外商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投資環境。

  中國正在用實際行動證明,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記者:張正富、柳新勇、王亞光、張鐘凱、鄭欣)

[責任編輯:張曉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