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四)

2016年12月31日 13:49:58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2016年,在世界經濟繼續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在發展本國經濟的同時,中國扶貧工作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和示範作用。

  第一,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全世界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據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報告》顯示,1990年到2015年,全球貧困人口從19億減少到8.36億,中國貢獻率超過了70%,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5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共計7.02億,佔世界人口的比例為9.6%,而中國的極端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億7千多萬減少到了2015年的5575萬,年均降低2.2%,遠超世界的平均水準,2015年,中國消除農村極端貧困人口1442萬人,連續多年實現減貧工作的巨大突破。

  近一步與發達國家相對比,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貧困率和貧困人口多年來並無顯著的降低,2013年美國貧困率為14.5%,2014年這一數字為14.8%,貧困人口總數為4670萬人;日本貧困人口數量在2010年就已經達到16%,此後貧困問題一直困擾著日本經濟;而作為歐元區經濟核心動力的德國,2014年的貧困人口比例已高達15.4%,貧困問題也不容樂觀。總體而言,發達國家近年來每人平均收入與貧困狀況均無顯著改善。而與此同時,非洲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也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仍是世界性難題。世界的貧困問題解決,不僅高度依賴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更不能忽視中國經驗的總結與推廣。

  第二,中國為其他國家提供發展援助,起到改善受援國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作用

  自1950年以來,中國在致力於自身發展的同時,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東歐等地區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中國對外援助的宗旨是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切實改善民生,促進受援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對外援助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幫助,遵循平等互利、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原則。

  中國對外援助主要集中在工農業生産、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文教衛生、民生服務等領域,儘量滿足受援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急需。援助方式主要包括成套項目建設、提供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願者和債務減免。援助資金主要包括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

  截至2014年底,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的援助;建設了2700多個成套工程項目,這些工程項目大多與當地生産、生活息息相關,改善了受援國基礎設施狀況,增加了稅收和就業,繁榮了城鄉經濟,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受援國要求,中國還派遣技術人員赴當地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實施項目建成後的技術援助和單項技術援助。中國還向受援國提供了大批物資和少量現匯援助。

  印度報業托拉斯12月1日發表K J M Varma的文章稱,中國今日發表《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白皮書稱,在過去60年中,中國已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大約580億美元的發展援助。自從2008年以來,中國至少也吸收了全世界發展中國國家出口的23%。中國將成立南南合作基金以幫助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中國還將向發中國國家提供12萬個培訓機會、15萬份獎學金,以及50個職業培訓名額。

  第三,中國對非洲國家貢受到多數非洲人歡迎

  全非新聞網10月24日報道,根據“非洲晴雨錶”民調組織在世界發展資訊日發佈的最新報告,在非洲人眼中,中國作為一個發展榜樣,在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方面堪與美國相比。非洲老百姓大多認為中國在這個大陸的經濟和政治活動對於他們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可喜的貢獻。報道稱,中國對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的投資,及其低成本的産品,是民眾對中國産生正面看法的有利因素。該報告是基於對36個非洲國家近5.4萬人的採訪完成的,于10月24日(世界發展資訊日)發佈。非洲晴雨錶”民調組織是一個泛非洲、無黨派研究機構,就民主、管理、經濟和相關問題在30多個非洲國家進行民意調查。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文章稱,中國正通過政黨培訓項目,在非洲積極推廣新型的中國政治和經濟發展模式,這已經成為中國對非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對非洲政黨的選擇和偏好産生深刻的心理和政治影響,進而影響非洲的政治格局。中國在非洲形象很正面 為非洲發展貢獻太大。

[責任編輯:張曉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