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201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供給側改革仍是主旋律

2016年12月13日 13:42:59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字號:    

  201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供給側改革仍是主旋律

  實體經濟、房地産成2017年經濟關鍵詞

  本報記者 吳瓊報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9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

  “政治局經濟工作會議是一年一度的風向標,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而經濟工作會議則為明年的經濟工作定調。”業內人士指出。

  據新華社報道,此次會議傳遞出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六大重要信號。分別為明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重要原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化之年”、加快推進一批基礎性關鍵性改革、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加快研究建立房地産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多舉措釋放擴大開放積極信號。

  而這些在相關專家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加快研究建立房地産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可能會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供給側改革仍是主旋律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來解決如産能過剩、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等問題。依然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並不會有大的變化。”

  他指出,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的工作是屬於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任務,且這項工作要求用三年時間來完成。因此,2017年會繼續推進這項工作,不會偏離。在他看來,2017年的經濟情況與2016年的經濟情況基本一致。

  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表示,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其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頭戲。一年過去了,目前“供給側改革”進展如何?遇到哪些困難和挑戰?今後將怎樣推進?這些都需要在今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行總結、研究和展望。

  需要看到的是,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破解發展難題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在宋清輝看來,想要做好該項工作,需要把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以政府直接調控為主要特徵的供給管理。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任,以最小的成本實現結構調整和優化。

  “明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的特點在於‘深化’二字,改革的本質是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這需要時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還表示。

  經濟運作更加健康、平穩、可持續,關鍵要有體制機制保障,需要在一些重點和關鍵領域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下去。張立群認為,全面深化改革已到深水區,涉及很多重大利益的調整。因此,把握好穩和進的關係,對於順利推進各方面改革至關重要。

  但有權威人士也曾指出,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也是明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他認為,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定要加快推進。由於國企改革關係著經濟任務能否完成,因此,只要處理好這些問題,其他問題便迎刃而解。

  建立房地産新機制

  “根據2016年的情況來看,中國整體的經濟形勢還是比較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房地産價格上漲過快就是問題之一。”劉瑞告訴記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最新《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6-2017)》指出,本輪過熱樓市主要集中于一線城市與部分二線城市等熱點城市。無論是熱點城市房價的上漲幅度還是風險的積累程度,均已超過2009-2010年,值得各界高度警惕。房價、成交量在短時間大幅暴漲正在加大樓市風險。不過,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熱點城市紛紛限貸、限購,房價、成交量大幅暴漲現象得到改善。

  劉瑞強調,“10月份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有關房地産方面的措施,會延續到2017年。”

  而在如何做好相關工作的問題上,劉瑞指出,“對於房地産來説,現在主要是限價。中央的目標是在十九大召開之前,房地産的價格都要穩定。因此,對房地産的調控力度還是依照著價格的思路去做。”

  “重點是檢測那20個一線城市的房地産價格的波動來做這項工作,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劉瑞補充道。

  宋清輝認為,今年以來,房地産政策頻出,這説明房地産市場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多個城市的限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穩定房地産市場波動,促進宏觀經濟的進一步復蘇。但是,為讓這一效應更加顯著,還需要進一步採取多種政策。

  “加快研究建立房地産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合理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信貸方面向實體經濟傾斜,平衡實體經濟與房地産投資之間的投資水準,有望在今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行全面部署。”宋清輝強調道。

  宋清輝進一步解釋道,加快研究建立房地産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持續不斷地研究房地産市場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堅決擁護國家出臺的房地産調控政策,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應對,促進相關工作的有效開展。

  “而在實體經濟的工作上,主要在於怎樣使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來,以促進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劉瑞坦言道,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國家在不斷對實體經濟提出各種要求,尤其是製造業。這其中還會有一些相關的政策舉措,促進對實體經濟的投入,放鬆對實體經濟的一些限制。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