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多地下調企業工資指導線釋放何種信號?

2016年09月15日 13:55:01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11省份公佈企業工資指導線,多數地區“基準線”回落至10%以內

  多地下調企業工資指導線釋放何種信號?

  有專家表示,切忌將企業工資下調作為降成本的手段,降成本仍需從稅費、制度性交易等方面有更多作為

  日前,河北省人社廳發佈了2016年企業工資指導線,企業職工貨幣平均工資增長上線(預警線)為13%,中線(基準線)為8%,下線為3%。記者梳理髮現,自8月份以來,全國有11個省份密集公佈了2016年企業工資指導線,除北京一地上調工資指導線下線之外,其他各地多為持平或下調。

  “企業工資指導線”一直被看作地方經濟和工資水準的“晴雨錶”。今年以來,這一“晴雨錶”出現了新變化:多地企業工資指導線中的“基準線”告別此前普遍超過10%的高增速,出現回落趨勢。這一新變化對職工、企業乃至國民經濟將産生哪些影響?多地下調工資指導線又傳遞出什麼信號?

  工資指導線下調與經濟增速放緩相適應

  所謂企業工資指導線,是各地政府根據當年經濟發展調控目標,向社會發佈的年度工資增長水準的建議。具體而言,企業工資指導線分為上線、基準線和下線三項。其中上線又被稱為“預警線”。

  深圳市人社局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儘管企業工資指導線並不具有強制約束力,但是仍然是很有用的。它是企業與職工工資協商的參考依據,與每年企業工資增長的實際情況基本一致。”深圳多家製造企業的負責人表示,他們每年會很關注人社部門發佈的兩組數據,一組是最低工資,一組是企業工資指導線。“這是漲工資的依據,職工也都會關注這兩組數據。”

  今年,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雲南、四川、陜西、江西和新疆等11地公佈的當年企業工資指導線中,絕大多數省區市的“上線”和“基準線”均下調,而“下線”除了北京上調0.5%外,其餘多為持平或下調。

  從各省區市的具體情況來看,這11個省區市中,天津的“上線”和“基準線”最高,分別達到16%和9%。與之對比,山西的企業工資指導線的“上線”在11個省區市中降幅最大,達到7%。這也與兩地經濟發展情況相呼應。數據顯示,上半年,天津的GDP增速達9.2%,而山西GDP僅僅增長3.4%。

  有專家分析,“與經濟增速放緩相適應,工資也進入增速放緩的階段”,這是此輪多地下調工資指導線傳遞出的重要信號。

  工資指導線下降並非意味著工資下降

  記者注意到,經過此番下調,11個省區市的企業工資指導線的“基準線”全部降至10%以內,職工的工資是否也會出現下調呢?

  對此,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所長張車偉解釋説,企業工資指導線下降,並非意味著工資進入負增長,只是意味著漲勢不再那麼強勁。

  深圳一家大型電子製造類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劉軍告訴記者,指導線只是一個風向標,儘管他們和職工都會很關注,但是和企業實際工資制度“關係不大”。他舉例説,企業約有4000多名員工,除了部分高管之外,採用的基本上是底薪+績效的收入方式。

  “工人的績效主要靠加班工資,而銷售人員主要靠業績,部分管理人員和高管的收入是相對穩定的。”劉軍表示,企業每年都會按照一定的工資增幅增長工資,大體上會參考企業工資指導線,但是更多和個人的工作業績掛鉤。

  “今年經營形式不樂觀,我們也不會一定按照這個增速,我們已經和職工做好了協商。”據了解,雖然廣東省今年的企業工資指導線還沒有公佈,但是目前這家企業仍然保證了平均5%的工資增幅。這一增幅雖然低於上述11省份的企業工資指導線的基準線增長率,但也並不意味著職工工資增長會遭遇停滯。

  記者了解深圳市羅湖區十幾家企業的情況後發現,目前企業大多采取“降低基本工資佔收入比例、增加績效獎金等”的薪酬體系。以深圳市目前每月2030元的最低工資標準為例,即使上漲10%,也只有200多元錢。而實際上,當地經營順暢的製造業企業工人工資普遍在4000元以上。

  切忌將工資下調作為“降成本”手段

  “工資指導線可以漲也可以降,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如果人為推動脫離勞動生産力的水準去漲工資,是不好的。”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表示,決定工資標準的是當地的經濟狀況與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怎麼定工資?要看市場,不能脫離市場現狀談論指導線。”

  張車偉表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前提下,企業人力成本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成本。工資指導線下降實際上也反映了現在一些企業工資增長潛力比較弱的事實。

  有分析認為,此次多地下調工資指導線,有利於合理控制工資增長,減輕企業負擔。但不少勞動工資問題專家也就此提出警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降成本’仍需要政府從稅費、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資成本等方面有更多作為。”張車偉表示,切忌將企業工資下調作為“降成本”的手段。

  同時,張車偉表示,推動職工工資上漲,要靠推動改革來完成。尤其是要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全要素的勞動生産率,同時把一些過剩的産能去掉,讓企業在市場上有更強的競爭力。本報記者 羅娟

[責任編輯:張曉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