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教師轉型"網紅" 建議:學校應該擁抱網際網路

2016年09月12日 09:09: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近兩年,線上教育飛速發展,部分公辦校教師離開學校講臺,轉投線上教育平臺,網上授課,其中還涌現出不少“網紅教師”,收入頗豐。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某線上教育平臺,又喜獲公辦校教師加盟。是堅守講臺?還是去當“網紅教師”,成為教師圈的熱門話題。

  正方:網上授課更高薪

  魏然(化名)是京城一所知名中學的高中英語老師,從2007年研究生畢業至今,她在教學一線已奮鬥了近10年。今年暑假,她辭去公職,到某線上教育平臺,開始網路教書。

  “其實,當初能進這所知名中學是很不容易的。”魏然回憶,“我闖過了一系列筆試、面試才獲得了這個難得的留京指標。”近10年來,魏然當過班主任,帶過高三畢業班,最拼的時候一天在學校工作12小時以上。近兩年她發現自己身體每況愈下,最關鍵的是無暇照顧年幼的孩子。

  最終,魏然從公辦校辭職,在一家名為“跟誰學”的線上平臺當起了網路教師,以直播或錄播的形式,“一對一”為學生上課。

  由於魏然曾在知名中學工作過,很快就獲得學生的青睞。魏然的課200元一節,每天工作4至6小時,暑假一個半月,魏然收入達到兩萬多元,高於她在公辦校的月薪(每月七八千元)。最讓魏然開心的是,她每天只需要工作4至6小時,終於騰出了照顧自己孩子的時間。

  網上授課,不受地域限制,魏然可以教更多的學生;而且也不必受條條框框、升學率等指標的束縛,魏然可以更自由地授課。

  與魏然一同在“跟你學”網上教書的教師中,有不少人曾在北京、西安等地的知名公辦校工作過。

  魏然認為,當“網紅教師”並不耽誤教書育人,反而能讓知識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而且還能掙高薪,擁有更多的自主時間,“一舉多得。”魏然説。

  反方:育人離不開身教

  北京八中已從教17年的語文教師劉慧敏説,她尊重這些選擇當“網紅”的老師,也佩服他們的勇氣,但她自己絕不會考慮當“網紅教師”。“眼前除了利益和自由,還是有些東西需要堅守的。”劉慧敏説,“面對教育的變革,冷靜思考,平心修煉,智慧抉擇。”

  在很多一線教師看來,網路教學,教師和學生不曾謀面,只可言傳,無法身教,很難完成立德樹人的工作。北京市求實職業學校老師楊蓓認為,網路課堂師生不謀面,老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學生不能及時與老師溝通,降低了學習效率。網路可能很難達到師生情感互動,幫助學生身心成長。在她看來,“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教書”。

  純粹的網路教學大多只是“傳播知識”,“育人”的功能被極度弱化,這與我們選擇教師這一職業的初衷是有很大偏差的。“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才是我們心中的‘教育’。”楊蓓説。

  首都師範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海燕認為,教師這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既是職業更是事業,網際網路可能教授學生知識是夠了,但立德樹人、教育價值觀的傳播恐怕還需要一些能夠沉得下來、甘於寂寞的教師在學校教育中言傳身教才能完成。所以,從育人的功能來考慮,學校教育還需要守住根基,這並不是靠粉絲和點擊量可以實現的。

  建議:學校應該擁抱網際網路

  王海燕表示,線上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既滿足了家長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為老師們提供了創新創業的新平臺。她建議中小學應該擁抱網際網路,借助發達的網路,創新學校教育,開闢新的學習途徑,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盡可能把老師們從繁瑣的事務中解脫出來,讓更多有能力的教師有機會實現個人夢想。

  楊蓓表示,目前公辦校教學中在不斷增加“微課教學”“網路教學”和“慕課教學”,網路課堂可以有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解決學生對知識的不同訴求,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的補充。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