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求解東北民營經濟困局:市場還須回歸“商本位”

2016年09月08日 13:58:37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1984年,海城被確定為遼寧省綜合體制改革試點,繼而在全省率先出臺了20項改革決定,實施第一輪縣域綜合體制改革。自此,海城民營經濟也迎來了一段輝煌期,形成了與“溫州模式”、“中關村模式”齊名的“海城模式”。

  然而,歷史上某一片段的驚人相似,並沒有催生出相似的結局。在“中關村模式”等依舊保持熱度的今天,“海城模式”卻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近年來,在東北經濟陷入“失速”困境之後,民營經濟也受到衝擊。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吉林和黑龍江民間投資增速為10.3%和6%,遼寧省則大幅下跌58.1% 。在中華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東北三省企業不到10家。

  新一輪“振興東北”已經啟程,民營經濟如何破局發力?近日,記者在東北三省實地走訪了一些企業、學者和官員。

  留住和吸引“孔雀”

  近幾年來,有關東北人口紅利的話題備受輿論關注。事實上,人口流失問題掩蓋下的是更為迫切和重要的問題——人才的缺失。

  根據2015年國家衛計委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東北的高學歷人口流失嚴重。其中,大專及以上高學歷人口流出比例明顯大於同等條件的流入人口。

  “從經濟學角度看,所有的要素流動趨向於發展更好的地方,包括人才。東北三省這幾年在經濟發展上有一些滯後,對人才的吸引能力自然減弱。”黑龍江省人社廳一位人士坦言。

  記者採訪發現,和國企比起來,民營企業更難留住人才。“招不來,留不下”幾乎成為所有受訪民企面臨的問題。

  劉文(化名)是東北一家科技民營上市公司的主管。她告訴記者,因為收入以及其他原因,公司在人才招聘上一直不太順利。有經驗、技術的人才不好招,而畢業生銜接不了,不能馬上勝任工作。

  “好不容易培養一些人吧,成長起來就走了。從長遠來看,人才問題會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劉文説。

  一直以來,很多專家都認為,比起人口數字的變動,目前更應該關注創業就業氛圍。對於東北地區來説,為了留住並吸引人才,用改革二次挖掘人口紅利,創造一個好的就業創業環境,不斷完善産業基礎設施建設並提振經濟,顯得非常重要。

  一些東北民企也在自我探索,尋找出路。其中,産學研一體化就是一種方式。

  禾豐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東北一家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企業負責人介紹説,為了使新招的畢業生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公司選擇和農業院校進行長期合作,同時在22所農業院校設立獎學金,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此外,公司還鼓勵開展地區産學研聯盟,利用高校科研力量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支援。

  瀋陽遠大企業集團在人才引進方面,除了給予高薪、股份,還讓人才有一種榮譽獲得感。“可以設立一個企業評價人才庫,從企業角度來適配真正需要的人才。對於入庫的人才來説,這也是一種崇高的榮譽。”企業負責人建議説。

  在産業配套上“挖空間”

  東北人老林這幾天準備去一趟浙江溫州,為企業採購塑編機器。64歲的他幹了一輩子塑編,算得上是這個行業的專家。記者發現,老林所需要的塑編機器在東北本地也能生産,甚至他所在的城市就有生産廠家,可老林捨近求遠,專門跑南方去購買。

  “本地買的機器不好使,人家南方的設備品質好,價格也實惠,更新換代還快。比方説這個印刷機器,在東北買需要5萬,上溫州只花2萬,我每年去好幾趟呢。”老林對記者解釋説。

  在老林看來,近年來東北塑編産業發展很快,可是相應的配套設備生産卻沒有發展起來。“當地企業滿足不了這麼大的市場需求,有些廠子都黃了。”老林説。

  老林的經歷並不是孤例。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很多東北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都談到了配套産業的難題。

  “民企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較低、産業鏈短、配套不完善,科技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不足,很難在整個産業鏈中確立核心競爭優勢。”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説。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瀋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蓉認為,地方在培育企業時比較單一,同時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可能沒有考慮到市場需求。

  “每個行業至少要有一家龍頭企業,進行産業鏈配套以及精細化生産,這樣才能夠帶動全行業的發展。”瀋陽萬和膠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説。

  在採訪中,多家民營企業建議,可以發展一批專精特的小企業,也就是俗稱的“隱形冠軍”,這也是目前東北市場上比較缺乏的。這類企業的特點是幾乎不為外界所關注,卻佔有著很高的市場份額,有著獨特的競爭策略,往往在某一個細分的市場中進行專心致志的耕耘。

  據了解,瀋陽中德裝備園此前就計劃引進德國大量的中小企業、隱形冠軍企業。規劃目標是最終發展一批可以在中國市場、在中德裝備園區紮根的企業。

  今年6月,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就國務院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專項督查情況進行介紹時曾表示,東北地區傳統産業比重較高,如何實現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必須要破解的難題。重化工業的比重高,這方面應該更多發揮民營經濟的作用,發展新産業、新經濟和新業態。

  王蓉認為,發展配套産業甚至是隱形冠軍企業對東北本土民企來説或是個機會,通過一家企業帶動一批企業,最終形成集聚效應。

  市場還須回歸“商本位”

  王瑞是北京一家民營建材企業的老總,由於公司設在東北的一家分店地址變更需要重新申領營業執照,他兩地來回跑,一直都沒有辦下來。

  這種情況王瑞並不是第一次遇到。曾在廣東工作的他表示,和南方營商環境相比,東北這邊的政府服務意識有所欠缺。“並不覺得是為你服務,相反覺得是在給你幫忙。”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儘管近幾年來,為了營造良好的民企營商環境,東北三省出臺的政策並不少,但是“辦事難”、“辦事慢”依然還是民營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

  對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曾指出,東北經濟陷入困境,除了産業結構和國企體制問題外,政府體制、市場環境、做事方式、思想意識等方面,都普遍存在著與發展市場經濟適應度不夠的問題。

  記者在東北某省經濟開發區調研時也了解到,去年以來,工業園有多家化工小企業關門。據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除了企業自身經營問題,這也和園區管理有關。“地買了,錢交了,公司也黃了。”

  市場機制沒有真正完善起來,民營企業在融資上的瓶頸也難以打破,甚至影響到一些非常有發展前途的民營企業。比如某化工企業,在東北屬於行業領軍企業,但是因為民企身份,在融資上一直困難重重。

  另外一家傳統行業民營上市公司在項目申報補貼上也遭遇“雙重標準”。企業補貼數額既比不上國企,也不如裝備製造企業。“我們現在就是野蠻生長,一切靠自己。”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由於國有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沒有真正地確立起來,政府部門實際上成為企業技術改造、招商引資的決策和實施主體,代替企業對是否調整改造和如何調整改造問題進行決策,並通過行政手段影響銀行融資方向。這種市場主體不明確或政府主導的方式導致一些非效率、不經濟的結果。”梁啟東認為,東北地區要樹立起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是技術改造、招商引資決策主體的觀念。市場振興最終要回歸“商本位”。(記者 李苑)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