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G20設計:最杭州 最中國

2016年09月05日 10:09:1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G20杭州峰會會標。

  G20杭州峰會志願者服裝。

  圖片來自人民視覺

  錢塘江兩岸建築上的G20杭州峰會各國國旗燈光秀。

  圖片來自網路

  杭州亮了!“聯動之橋”G20杭州峰會會標設計,如光纖般流動在杭州的大街小巷;4000余名“小青荷”志願者,早已帶著親和的笑容進入“G20時間”;“國旗燈光秀”等璀璨如煙火,在錢塘江邊譜就長逾10公里的“錢江夜曲”……杭州寫滿了G20印記,這印記因設計助力而格外美麗,只為迎接這一刻,峰會大幕的開啟!

  千橋之城的邀約

  峰會開幕前夕,G20杭州峰會會標似一陣清風吹過,帶給人期待與欣喜。二十根線條所勾勒的中國橋,簡潔、流暢、形象,凸顯民族文化清雅的氣質,優雅而富有詩意,意蘊殊深又充盈著現代氣息。

  “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橋,不僅僅是杭州這座江南古城的文化標誌,更是中華民族審美形態的呈現。G20杭州峰會會標設計團隊對“橋”的意象的選擇和對創作理念的闡釋,讓人們循著《馬可·波羅遊記》,循著中國也是世界最長的古代運河,找尋杭州記憶:“這座城的莊嚴和秀麗,的確是世界其他城市所無法比擬的,而且城內處處景色秀麗,讓人疑為人間天堂……該城中各種大小橋梁的數目達一萬二千座。那些架在大運河上,用來連接各大街道的橋梁的橋拱都建得很高,建築精巧,豎著桅桿的船可以在橋拱下順利通過……”

  杭州不僅有傳説中許仙與白娘子相逢的斷橋、梁山伯與祝英臺依依不捨來回相送的長橋、錢塘第一美人蘇小小魂歸西湖的西泠橋,還有南宋名將韓世忠追擊叛將斬敵獲勝的德勝橋、為遲滯追兵建成通車未滿百天便慘遭炸毀的我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更有位於京杭大運河終點恭迎四方賓客的拱宸橋。愛河之橋、戰場之橋、生活之橋、藝術之橋……它們形態萬千,或柔美流暢,或高俊挺拔,或威武雄渾,或古樸大方,在空中一躍而過,力動八方,又穿越時空。每座橋,都是一道人間彩虹;每座橋,都連接著歷史與未來。一橋飛架,“縮千里為咫尺,聯兩地成一家”,濃縮杭州古老的歷史與文明,鋪陳更為動人的人文底色,升騰屬於杭州、更屬於中國的城市美學的精魂。

  橋的意象深深鐫刻在G20杭州峰會會標設計裏。二十根線條不僅體現出了古橋所獨有的剛勁明快、柔韌舒展的線性特徵以及中國橋的文化內涵,更代表著與會的二十個國家,如流動的光從世界各地跨過高山、越過海洋而來,在杭州匯聚。橋洞及倒影還與G20的“0”形成契合,寓意峰會是一個團結、協作、融合、圓滿的大會,也應和著峰會的圓桌會議精神。這也是G20杭州峰會會標設計的深意所在:以這條纖柔但意味深長的文化紐帶,喚醒城市靈動的記憶,奏響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交融、和諧的音符,縮短心與心的距離,通達輝煌的未來。這是一座藝術的橋,也是一座精神的橋,還是一座理想的橋。

  橋因水而生。古橋的線條,離不開西湖的色彩。G20杭州峰會會標以藍綠漸變的色調,呈現了西湖煙雨朦朧、水天一色的柔和之美,詩意而自然。G20杭州峰會志願者的服裝設計,同樣以純凈的藍色調,突出了杭州山水相依、湖城合璧的韻味。

  “小青荷”,是G20杭州峰會志願者的代名詞,也是志願者服裝設計的主題詞。這一系列包括帽子、短袖T恤、長袖外套、褲子、運動鞋、雙肩包、腰包等十種單品在內的整體服裝服飾設計,風格青春、活潑、亮麗。女款上白下藍,宛如西湖水;男款上藍下白,宛如西湖群山。服裝圖案以G20杭州峰會會標為視覺中心點延伸,流暢的水紋依身體與服裝的結構順勢而行,形成了肩膀至腰間的線性聯動,似京杭大運河和錢塘江交匯于杭州,又寓意以杭州為起始點,連接世界,象徵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緊密依存。“小青荷”志願者男女裝的設計組合,映著杭州的湖光山色,讓這幅鐘靈毓秀的山水圖卷更多了一份活力。

  西湖還有西泠。G20杭州峰會會標右上角的紅色印章,作為一種設計元素漂浮在藍色的線條裏,既符合G20會議主辦國不得在會標中使用本國文字的要求,又突顯杭州特色——創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西泠印社,作為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金石篆刻專業學術團體,早已名揚天下。紅色的中國印,更為會標增加了中國獨有的文化元素和更為深刻的內涵——紅色是鄭重的顏色,蓋章是莊嚴的象徵,“紅色的中國印,代表著中國是一個負責任、守信用的大國,這是中國向世界的承諾”。

  創新之都的綻放

  G20適合在中國的哪座城市召開?兩年前的思考,以及直至今日還在進行的“為什麼是杭州”的追問,早已有了答案。

  如今的杭州不僅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千橋之城,還是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創新之都。這裡不僅有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還有號稱“全球最大的藝術教育社區、全民共用的藝術生活家園、全省最強的文創設計航母”的藝創小鎮,以及我國工業設計領域的首個學院獎“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等方面的創新推動,從而這座古城與G20峰會有了更多交集的可能。這其中不容忽視的,是杭州對於城市和生活美學營造的一貫重視,是學院力量在視覺文化轉型中的擔當。

  杭州被譽為“生活品質之城”。為了迎接G20峰會的召開,杭州不僅各個城區積極推進“美麗杭州”建設,從城市營造和美學的角度進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杭州市政府還牽頭成立了峰會籌備藝術指導委員會,分為禮品組、場館文化組、文化陳列組、賓館文化組、餐飲文化組、服飾組等幾個組別,聘請杭州乃至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對環境、場館、居所、服裝、裝飾等各個環節把關,力求從“東方智慧、中國氣派、杭州韻味”三個層面體現獨特的城市美學。在領導、專家和作者隊伍中,可以看到不少美院人的身影。

  中國美術學院同樣是杭州的文化地標,與西湖文化血脈相連。1928年,蔡元培先生擇址杭州西子湖畔,創立了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作為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中國美術學院始終站在時代藝術的前沿。早在1932年,首任校長林風眠便曾在《美術的杭州》一文中,歷數杭州的人文之美,提出邀請藝術名家“從事于‘美的杭州’之設計”。因此,中國美術學院創立之初,便以“東方新藝術”的藝術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確立了“以美術重建國民性”的社會擔當。進入新世紀,在倡導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特別是2006年浙江省委常委會議專題研究中國美院工作,提出“浙江省全力支援中國美院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文化大省、教育強省、美術強省的建設繼續作出重要貢獻”以來,中國美術學院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為目標,時刻牢記“美美與共,推動創新”的責任擔當,以杭州為核心,和全國四十余座城市展開戰略合作,以文化藝術創造切實有效地推動城鄉發展,對推動浙江省製造業轉型升級做出了響亮的回應。學院的力量拓展到了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産業等領域,從而杭州避開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通病,成了“一座具有自然美的山水之城、具有城鄉美的共生之城、具有活力美的創智之城、具有人居美的和樂之城、具有人文美的風雅之城”,進而呈現獨特的東方品質。

  作為浙江文化藝術創新力量的重要來源,在迎接G20的工作中,中國美術學院責無旁貸地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G20杭州峰會會標設計團隊、志願者服裝設計團隊在競標中脫穎而出,中國美術學院還和浙江廣電集團等單位組織共同發起了“浙江青年社會實踐行動”,47支志願者小分隊陸續走進全省近30個基層鄉鎮、街道,不僅給當地帶去了美麗的墻繪,也帶去了快樂、陽光、公益的青春正能量。

  武林廣場長達11分鐘的裸眼3D燈光秀,也是美院人在以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向G20致敬。這個由中國美術學院畢業生和老師組成的藝術工作室創作的大型戶外“全息視效”幻影藝術,讓光、霧、影、氣等無法塑造的元素,通過物理、化學、高科技等手段更加變幻莫測,卻如期完成了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光影散發出流動、曼妙的神韻,為G20點亮一束都市中央的繁華。

  細心的來客在蕭山國際機場也可以發現美院人的身影——美院走出的八位書法家書寫的中文+G20成員各國文字版本的“歡迎”二字,以一堵獨一無二的書法墻呈現在機場。每一位走下飛機,踏進杭州的來客,都能在第一時間體會到杭州人民的熱情。當不同國家語言書寫的“歡迎”二字,在機場航廈中挂起,不僅驚艷了四方來客,也讓來自世界各國的客人在傳統筆墨的書寫中,初步感受到杭州這座城市的魅力,它的質樸,它的華麗;它的羞澀,它的開放……

  G20峰會之於杭州,是一座城市的榮耀;杭州之於中國美術學院,則體現了一個學院的擔當。杭州為中國代言,中國設計為G20代言,創造點亮了願景,輝映著中國積極參與世界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的身影。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