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國企改革攻堅“大幕”拉開: 路線圖施工圖逐步明晰

2016年09月01日 13:57:04  來源:半月談
字號:    

  7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標誌著國資國企改革政策制定工作“再下一城”。自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公佈以來,國資國企改革“1+N”政策體系中已經出臺的專項改革意見達到14個,另有7個專項改革意見正在履行程式,相關配套文件即將全部制定完成。

  “這標誌著國資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藍圖’已基本繪製完成,接下來就要開始大規模‘施工’了。”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這段時間,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階段,今年下半年起將全面進入政策落實階段,新一輪國企改革攻堅“大幕”已經拉開。

  “路線圖”“施工圖”逐步明晰

  “在國企改革領域,混合所有制經濟、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等新提法,讓我們很興奮,但一段時間以來由於缺乏政策文件支撐,感覺相關工作無從著手。”一位省國資委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近期“1+N”文件體系逐個公佈,找準了工作的方向、路徑和行為邊界。

  李錦等專家表示,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公佈後,《關於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企業國有資産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關於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等多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陸續出臺,改革的“路線圖”和“施工圖”逐漸清晰。

  以“1+N”政策體系為遵循,各地結合自身實際陸續出臺相關文件務實推進改革,目前各地共制定出臺國企國資改革文件約400件。

  重慶市國資委副主任林軍介紹,目前重慶已制定了《中共重慶市委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重慶市深化市管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等4個專項意見,以及《市屬國有重點企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2016-2017)》等53個具體實施方案。

  山東省政府制定出臺了19個與國有企業改革相關的文件,將改革任務細化分解為20類70項逐個“擊破”,還設立了首期200億元規模的山東國惠改革發展基金,助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廣東率先在全國推出12項改革創新舉措,包括制定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履職待遇和業務支出管理辦法,推行國有産權首席代表報告制度等。

  國企改革將進一步提速

  8月3日,中國港中旅集團和中國國旅集團重組成立的中國旅遊集團公司正式掛牌,成為我國最大的旅遊集團。在此之前不久,中紡集團整體併入中糧集團,中糧集團作為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將致力於打造我國農糧食品領域的國有資本投資平臺、資源整合平臺和海外投資平臺。

  截至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央企已由2003年的196家減少至105家。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透露,目前還有幾組央企重組正在醞釀推進中,年內央企數量有望整合到100家以內。

  除了大力推進央企重組,其他各項改革試點也在不斷深化和拓展。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和建立規範董事會試點企業,對下屬14個子公司進行了分類授權改革,其中作為充分授權的國投電力、國投高新,兩家子公司董事會承接了總部下放的70多項授權,包括選人用人、自主經營權、薪酬分配權等。

  “過去我們很多投資項目的審批決策權在總部,有時一個流程就得走一個月;現在我們的權力和責任都更重了,依賴心理也弱了,決策速度大幅提升,多年沒有進展的海外業務也取得了突破。”國投電力控股公司總經理黃昭滬説。

  成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後,誠通集團更加突出“管資本”職能,通過股權運作、價值管理、有序進退,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保值增值;將管理層級壓縮至3級以內、法人層級減少至5級以內,法人單位減少30%。

  在地方國企層面,改革同樣風起雲湧。“截至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啟動國資國企改革試點147項,已有50項取得階段性成果。”彭華崗説。

  國資大省山東施行了省屬企業高管去行政化改革,員工薪酬也不再由省國資委管理;設置多達11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並進一步明確了省國資委和平臺的界限;將18戶省管企業30%國有資本劃轉充實省社保基金,打破了省屬國企股權單一的狀況。

  7月29日,基於上海國企指數開發的上海國企ETF基金結束募集,首募金額達到152.2億元,成為上海借助資本市場實行國資改革的又一創舉,將有助於實現國有資本流轉、提高股權流動性、推動國企改革……

  “隨著改革由‘設計’轉入‘施工’階段,下一步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各項改革都有望進一步提速。”李錦説。

  發力供給側,去産能降成本成重點

  7月下旬,由中國國新、誠通集團、中煤集團和神華集團出資組建的中央企業煤炭資産管理平臺公司——國源煤炭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進入公眾視野。據悉,目前共有18家央企涉足煤炭業務,在煤炭行業産能嚴重過剩、多數煤炭企業面臨虧損的背景下,國源將擔當化解煤炭過剩産能、處置煤炭不良資産、幫助困難煤炭企業脫困的角色。

  在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的過程中,大量資産沉澱在重化工行業的國有企業勢必扮演重要角色。比如,涉足煤炭行業的18家央企的資産總額超過15萬億元,擁有210個在産煤礦,産能超過8億噸,佔全國煤炭行業總産能的15%。

  國源的服務對象被確定為涉煤央企,也是對國資委今年6月底召開的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産能工作會議的呼應。

  久拖不決的歷史遺留問題是拖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沉疴,也是國有企業發力供給側改革的另一個重點。為此,今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和財政部專門部署了國有企業“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暖和物業)分離移交工作,要求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2019年起國有企業不再以任何方式為職工家屬區承擔“三供一業”費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級國資委監管企業的辦社會職能機構還有1.66萬個,其中“三供一業”管理機構約4900個,因辦社會職能每年需要承擔的費用超過1400億元。目前江西507戶國有企業所辦832個社區的“三供一業”等辦社會職能基本移交屬地管理;哈電集團辦社會職能分離後,每年可為企業節約費用近1億元。(半月談記者 何宗渝 馮夢園)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