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內地戶外音樂節一年逾500場 樂隊千篇一律你膩了嗎?

2016年08月15日 08:40:02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原標題:每次都看“熟臉”,你膩嗎?

  暑假期間,各大戶外音樂節遍地開花,隨手上網一搜,就有長陽音樂節、東海音樂節、綠地超級音樂節、西安世園音樂節等幾十個音樂節蹦出來。但你要是點開一看,這些音樂節的陣容名單幾乎如出一轍:宋冬野、謝天笑、郝雲、萬能青年旅店、陳粒、好妹妹樂隊等音樂人的名字反覆出現。如此雷同,純屬巧合?國內音樂節市場的虛火,該降一降了。

  現象

  各個音樂節的樂隊千篇一律

  “樂隊怎麼永遠是那麼幾個?”“每次來的都是這些人,聽膩了!”每當一個音樂節陣容名單在票務網站或豆瓣論壇上發佈時,下面都會有網友抱怨音樂節千篇一律的聲音。如果説在草莓音樂節與迷笛音樂節“二分天下”的時代,熱愛現場音樂的樂迷們需要克服二選一的選擇恐懼症,但隨著各大戶外音樂節遍地開花,樂迷們反而不用選了——不同音樂節的陣容實在太像了!

  有較真兒的樂迷在網上做了一個列表,曬出今年五一節前後一些音樂人的“出場率”。4月30日至5月3日,在不到5天的時間裏,至少有草莓音樂節、理想音樂節等15個音樂節在各地舉辦。其中,萬能青年旅店樂隊出現4次,謝天笑出現3次,好妹妹樂隊、丟火車樂隊出現3次……此外,宋冬野、朴樹等音樂人的名字也頻繁上榜。不少網友跟帖:“這麼多音樂節,名字不一樣,可這歌手名單,看起來倒是都一樣。”

  更尷尬的是,到了現場的樂迷發現,不少音樂節都依照同一個“套路”展開:幾個搖滾樂隊在臺上撐場,偶爾來幾個流行大腕點綴。有大腕出現時,好幾萬人一窩蜂擠到一個舞臺下,對著明星喊唱著成名歌曲;沒有大腕的時候,周邊的舞臺雖然有樂隊在場,但觀眾稀稀拉拉,聽不出太多特色的歌迷們多數轉戰購物區,趁機買小吃填飽肚子。此類同質化的現象,也引得音樂人李志發文吐槽:“中國的音樂節不多,多的是總唱那幾首歌,編曲、臺詞和造型千篇一律的樂隊。”

  利益

  幕後音樂公司捧自家歌手

  “音樂人靠音樂節解決生計問題,這無可厚非,但太過頻繁的曝光就説明他們被過度消費。”野馬現場和張北音樂節創始人李宏傑認為,音樂節給音樂人演出的機會,讓平時只能在livehouse裏對著幾百人唱歌的歌手登上萬人大舞臺,對中國搖滾樂起到的推動作用絕對值得肯定。“但出場頻次也得有‘度’,總來串場演出,音樂人自然沒有時間潛心創作,肯定不利於新作品的推出。物以稀為貴,過度曝光的音樂人,肯定會讓人覺得審美疲勞。”

  樂壇新老音樂人青黃不接的狀況,也制約了新面孔的出現。能上音樂節的藝人不像一般的晚會歌手,他們尤其要有和樂隊配合的能力,對現場演出的編曲形式十分敏感,並且能和觀眾互動。這麼算下來,適合上音樂節的音樂人本來就少,能叫得出名字的幾乎都是入行多年的“老炮兒”。在新人方面,只有在今年五一假期,以新人身份登臺北京草莓音樂節的竇靖童十分搶眼,但像她這樣“自帶話題光環”的新人實在太少。

  另外,音樂節雖然號稱“節日”,但也逃不開濃厚的商業邏輯。有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這幾年不少企業看中音樂節的市場,受利益驅動紛紛加入,但在策劃時,主辦方想的只是“找幾個大人物吸引觀眾,賺回成本再説”。然而在一段時間內,“有賣點”的音樂人無非只有那幾個。再加上好多音樂節都是各個音樂公司舉辦,肯定首推自家藝人,也造成了不同音樂節明星撞臉的局面。

  根源

  音樂節名不副實過度氾濫

  “據我所知,光今年一年就有500多場音樂節,數量這麼多,能不都是熟臉嗎?”恒大音樂市場部宣傳總監王毅認為,音樂人“熟臉”扎堆,照見的是舉辦音樂節虛火旺盛的尷尬現狀。

  自2000年前後迷笛音樂節創辦以來,十幾年間,“音樂節”這個新興演出形態在國內遍地開花。2009年國內音樂節數量已達50余個,2012年音樂節數量已“破百”,今年更是突破500個,而且大多集中于春暖花開的4月份到秋高氣爽的10月之間,在北上廣等大城市舉辦。

  然而,在這上百個音樂節中,旅遊景區的名字、贊助企業的冠名隨處可見,不僅分不清音樂節和遊園度假的區別,還讓人覺得始終在看“植入廣告”。而不少晚會節目也打著“音樂節”的名號,即便在室內場館舉辦,也以音樂節的名義宣傳,令歌迷眼花繚亂。

  “這好幾百個號稱音樂節的演出中,能真正稱得上是純正音樂節的,加起來不到100個。”王毅説,音樂節的説法在中國被濫用,把音樂節當作一個大拼盤,什麼都往裏面裝,最終呈現的效果參差不齊。“國外知名音樂節都堅持了很多年,但在國內,很多音樂節出現一次就消失了,能堅持做兩年以上的,才算經受住了市場考驗。”

  “在中國,音樂節的發展仍處於1.0模式。”李宏傑認為,音樂節被引入中國的時間還短,只有歌迷把它當作一種生活方式,音樂節才不會被追逐利益的商家當成噱頭來“叫賣”。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