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名被告當庭受審
王某先後雇傭8人成立兩家公司,在未取得出版許可證的情況下,冒用合法期刊出版單位的名義,許諾為作者刊登文章並收取版面費。王某先後擅自出版多種期刊,在2014年1月至10月間,收取版面費1200余萬元。昨天上午,此案在順義區法院開庭審理,王某被控非法經營罪。王某辯護人認為,王某係和出版社合作,不構成犯罪。據悉,目前交錢發論文已經“屢見不鮮”,一些教師、學生、職業人士都通過交錢發論文來達到畢業和晉升職稱的目的。由于大量評價機制均以發表論文為重點,導致論文需求遠大于期刊數量,這給了一些非法期刊“斂財”的機會。
辦假期刊10個月狂賺1200萬
男子王某先後雇傭8人成立兩家公司,冒用合法期刊出版單位的名義,許諾為作者刊登文章並收取版面費,在2014年1月至10月間,收取版面費1200余萬元。昨天上午,此案在順義區法院開庭審理,王某被控非法經營罪。
據檢方指控,被告人王某于2012年、2013年注冊成立了北京聖麟閣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刊博天下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後,王某先後雇傭了另外8名被告人,在未取得出版許可證的情況下,冒用涉案期刊出版單位的名義,許諾為作者刊登文章並收取版面費,後擅自使用涉案期刊刊號,出版、印刷、復制、發行《科技研究》、《電源技術應用》、《中國文房四寶》、《新材料新裝飾》、《時代財富》、《華中電力》、《三角洲》、《公訴人》等期刊,並將交納版面費作者的文章刊登在上述期刊中,經查2014年1月至10月期間,王某等人共收取版面費達人民幣1200余萬元。據悉,上述刊物均為合法出版物,王某盜用了這些期刊的刊號,出版大量非法出版物。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于2015年7月以被告人王某等共9人涉嫌詐騙罪交由法院審查起訴。其間,因部分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兩次,因案情重大、復雜,延長審查起訴期限三次。此後,公訴機關以涉嫌非法經營罪對被告人提起公訴。
一篇文章收取兩三百元左右
昨天,此案在順義區法院開庭審理,主犯王某表示對罪名無異議,對起訴書指控的部分事實不認可,對1200萬的錢款數目不認可。其他8名被告均表示認罪。
王某在法院上辯解稱,公司並非冒用一些合法期刊的名號,從事非法出版,“有些雜志社和我們是合作關係”,他表示,公司是經過雜志社授權開展工作的。王某辯護律師表示,王某和合法雜志社之間存有協議,雙方存在合作關係,刊號並非出租轉讓,係共有,雜志沒有一本是以王某公司名義出版的,因此沒有冒用、擅自使用的行為。協議上約定是出版社有出版權,被告只是做了一些收集文章的工作,最終的責任都在雜志社。因此王某辯護人認為王某無罪。
據悉,王某曾在北京一家雜志社工作,發現為他人發表論文收取版面費來錢很快,于是從2012年其先後成立兩家公司,雇傭8名業務人員出版期刊。公司成立後,王某負責管理公司,與相關雜志社、印刷廠協商,員工則以雜志社名義通過QQ群發布廣告,對外徵稿,每篇文章員工可獲得10%—15%的提成。每篇文章王某會收取版面費180元至350元不等。收到稿件後,王某會組織人員進行初審,並發給合作雜志社再審,隨後出版。
偽造公章 將文章錄入論文網絡平臺
據了解,文章作者發稿後,都會要求得到刊登有自己文章的期刊,王某委托他人排版並印刷,隨後將期刊快遞給作者。為了掙取更多的費用,每一期雜志頁碼都較厚,字號偏小。印制數量與每期雜志發表文章數目吻合,這些雜志均不對外發行。
據悉,為了讓非法期刊看起來合法,王某等人還偽造合法期刊公章,通過郵件等方式與一些論文網絡平臺取得聯係,將非法期刊的文章錄入網絡平臺,得到受害人的信任。其中一些期刊並非嚴謹的學術雜志,而屬于偏新聞類雜志,因此平臺的審核不嚴。
調查
仍有網店叫賣“收錢發論文” 一篇最便宜600元
據悉,一名受害人撥打匿名舉報電話,才致使王某等人東窗事發。警方找到了20多名受害人,受害人分布面較廣,有學生、還有需要發表文章的職業人士等人。此外,有些受害人即使發現受騙,也因為需要借助論文達到晉升職稱、畢業等目的,而不願舉報,不願出來指證。
昨日下午,北青報記者在某網站上檢索“發論文”等關鍵詞,發現大量期刊代理。北青報記者以大學生身份聯係上一家店鋪客服,詢問發一篇新聞學期刊的價格。客服很快給記者發過來一張價目表,其中最便宜的為一篇600元,最貴的為一篇1800元。
北青報記者又以教師身份聯係上另一家店鋪,其代發論文價格最低同樣為600元,最高則為1900元。其客服告訴記者,如果單位對論文質量要求不高,可以選擇發表在“性價比高”的雜志上,但都有正規刊號。
這位客服自稱,他們代理的期刊已經為幾千名老師和學生發表了論文,這位客服說,現在借助論文來達到畢業和晉升職稱的人太多了,而每個學科真正有質量的核心期刊就那麼幾種,期刊收錢發論文的行為並不少見。
據國內某媒體報道,國內現有學術期刊5000多種,每年刊發的論文約100萬篇,但每年專業技術人員因業務考核、職稱評聘、崗位聘用、學位授予等產生的發表論文的需求約為480萬篇。“僧多粥少”的學術期刊市場已經形成,巨大的需求造就了“繁榮”的市場。由于各種評價機制都把發論文作為重要評價標準,學校老師、學生,一些特定單位的員工都不得不尋找可以發表論文的期刊。由于高水準的不收錢的核心期刊又數量過少,很多人便選擇交錢發論文。
安徽師范大學馬梅教授曾稱,現在很多期刊雖然還是事業單位的性質,但已經是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市場化的經營方式要求自己去創收。這些受眾狹窄的期刊很難通過正常的印刷發行盈利,正常的發行生存不下去,市場又有這麼強烈的需求,收錢發論文也便成為一種“常態”。
記者 楊琳 周丹
攝影記者 汪震龍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