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明星證券化氾濫觸監管底線 深交所信披立新規

2016年07月18日 09:30:3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聚焦·上市公司監管收緊

  對於廣大中小投資者而言,近期以來,最大的感受就是管理層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越來越嚴格了。儘管管理層並沒有打出這個口號,但是在行動上已如水銀瀉地。創業板首家退市公司終於開刀問斬、證監會發文要求對過往的重組“回頭看”、深交所則針對影視行業好“忽悠” 的問題提出了更細化的信披要求……種種跡象顯示,A股公司正在迎來正本清源的新風。

  7月15日,深交所發佈《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行業資訊披露指引第 1 號--上市公司從事廣播電影電視業務(2016 年修訂)》(以下簡稱《指引》修訂版)。此前,創業板影視行業上市公司一直遵循2003年的《指引》。

  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影視行業成為香餑餑,資本不斷涌入,泡沫也隨之而來。在此期間,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華錄百納、新文化、唐德影視、宋城演藝等影視公司先後登上創業板。顯然,炒資本比拍電影賺錢容易得多。同時,“明星證券化”的情況也愈發嚴重。我們經常能看到,明星將空殼公司高價賣出,換來一波波明星股東。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中國明星的炒股水準遠勝於演技。

  而影視資本的泡沫,也讓無數人眼紅。僅在創業板上,就有富春通信、暴風集團、數位視訊、樂視網、華誼嘉信、互動娛樂等公司在謀劃進軍這一行業。

  監管層終於坐不住了,今年影視公司重組屢被問詢,深交所修訂披露指引,無一不在透露著一個信號:影視類上市公司以往的“遊戲規則”不靈了。有分析人士認為,影視公司的好日子,要到頭了。

  以“票房論英雄”的時代劇終

  7月12日,光線傳媒發佈半年報稱,2016年上半年,公司參與投資、發行並計入本報告期票房的影片共8 部,總票房為43.4億元。其中報告期內上映了《美人魚》、《誰的青春不迷茫》、《火鍋英雄》等6部影片,票房為39.8億元;2015年上映並有部分票房結轉到本報告期的影片有2部,包括《尋龍訣》、《惡棍天使》,票房為3.6億元。第二天開盤,光線傳媒低開高走,收盤時上漲5%。

  但是,在這份票房統計名單中,僅《美人魚》一部影片,就佔33.9億元,絕對是中堅力量。對此,有業內人士質疑,《美人魚》的票房能都算在光線傳媒頭上嗎?

  官方資料顯示,《美人魚》由中影股份、和和影業、光線影業、新文化等十家公司聯合出品。也就是説,光線只是聯合出品方之一。

  2月14日晚間,光線傳媒發佈關於電影《美人魚》票房的公告,宣告其作為出品方的影片《美人魚》的票房超過16億元,已經超過了其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營收的50%。不過,光線傳媒未披露其對《美人魚》的投資額,在該部影片的票房中,公司能分到多大一杯羹。第二天開盤,光線傳媒高開高走,收盤時上漲5.85%。

  2月25日,新文化作為聯合出品方,發佈了與光線傳媒相同內容的票房公告。由於公司停牌,二級市場沒有相應反饋。但是,在深交所做的調查中,有83%的投資者在關注公司披露的票房數據。也就是説,大部分公眾股東認為,電影票房與公司營收密切掛鉤。

  實際上,票房收入並不等同於公司的營業收入,通常來説,一部電影的票房,先要扣除8%的稅費,在剩下的錢中57%份額歸屬院線,再扣除3%-7%左右給發行方,剩下的錢才是投資製片方的。

  而從財務角度來看,光線傳媒的凈利潤與其票房成績也相去甚遠。2015年,光線傳媒宣佈,公司實現總票房約55.76億元,佔據了國産片票房總額的20%以上。但是,其實現凈利潤僅為4.02億元,遠不及華誼兄弟9.81億。

  對此,藝恩公司合夥人侯濤表示:“之前藝恩曾經測算過各大公司從電影票房到營收的轉化率,最高公司約為20%。單純以總票房作為公關傳播的時代或將逐步退出。”

  不過,深交所認為,如果公司披露的公告中未明確高額票房對公司營業收入的具體影響,則可能造成對投資者的誤導。

  所以,在本次《指引》修訂案中,深交所也表明:上市公司參與製作或發行的電影上映後,當累計票房收入首次超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併財務報表營業收入的50%時,應當在知悉前述票房收入資訊後及時披露,披露內容包括電影的上映期間、累計票房收入及統計區間,並披露截至公告前一日來源於該電影的營業收入區間,區間範圍在30%以內。

  治愈影視公司“拖延症”

  事實上,以往影視公司資訊披露含糊其辭,不僅表現在票房上,還表現在執行力上。年初各個電影公司都會公佈新片片單,但是這些片單就像是大多數人的“新年計劃”。計劃雖好,變化也快,時間一久不少拍攝計劃就被拋諸腦後。

  深交所認為,即使影視公司跳票,也應該公告説明原因和推遲日期。

  例如,華誼兄弟2015年公佈了包括《老炮兒》、《失孤》等20部影片,其中《搖滾藏獒》、《老炮兒》等9部影片已上映,《封神傳奇》和《舊社會》推遲至2016年7月29日和12月23日,《極速追殺》甚至被推遲至2017年,此外,《狄仁傑3》等7部電影仍未確定檔期。

  再如,樂視影業2015年發佈了《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華麗上班族》等13部影片,其中《暴走神探》、《消失的兇手》等10部影片已經上映,而《盜墓筆記》、《爵跡》分別推遲在2016年8月5日和9月30日,至於張藝謀導演的《長城》,已經被拖至2016年賀歲檔。

  除了萬達影業外,其他傳統影視公司當年片單計劃也都很難完成。藝恩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萬達影業的片單中90%影片已經上映;樂視影業的片單中77%影片已經上映;華誼兄弟的片單中上映影片約佔45%;而光線傳媒片單中上映影片僅為35%;博納影業上映程度僅為28%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劇組團隊中,拖檔期的事情很常見,“只要公佈了的電影肯定都會拍,但是遲到多久確是個問題。實際上,傳統的影視公司大多由團隊演化而來,對於公司計劃的重視程度不夠。”

  《指引》修訂版規定,在定期報告中披露未來經營計劃時,詳細披露下一季度公司新增和取消的電影、電視劇及其他類型影視作品的拍攝計劃,包括開拍時間(如確定)、預計發行或者上映檔期(如確定)、 合作方及合作方式(如確定)、拍攝或者製作進度、主要演職人員(如簽約)。

  也就是説,影視公司需要按季度“彙報”拍攝計劃、進程等詳情,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資本佈局把控,這一規定或將成為影視行業“完片保險”的基礎。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