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滬倫通”或將於今年9月落地 時區問題恐成最大障礙

2016年06月28日 08:05:0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p62

  《中國經濟週刊》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週刊》2016年第25期)

  6月12日“2016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祁斌稱,證監會目前正在推動“滬倫通”可行性研究。

  那麼,“滬倫通”是不是“滬港通”的翻版?“滬倫通”的推出有哪些難點?一旦“滬倫通”落實,將對國內股市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英國伸出橄欖枝

  證監會怎麼會想到推出“滬倫通”呢?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介紹,是倫敦方面伸的橄欖枝。

  張曉軍在去年9月25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2014年11月“滬港通”試點推出後,有些境外市場提出了希望探討與我國股票市場建立互聯互通機制的考慮,這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參與我國資本市場長遠發展的興趣和信心。在英方提出這一想法後,上交所和倫交所及相關市場機構在工作層面就未來合作的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於英國找到上交所的故事據傳十分精彩,2015年9月22日,英國44歲的財政大臣奧斯本訪問上交所,20分鐘演講,説了7遍“中英在一起”,強烈表示英國願意幫助中國進入西方金融市場。

  祁斌稱,“滬倫通”如果能夠推出,將為雙方提供對接市場的機會。一方面,國內資本市場將吸引更多的國際長期投資者,有助於改善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提高市場理性價值投資的理念;另一方面,有助於更好地滿足國內投資者全球分散化投資的需求。與此同時,伴隨著“滬倫通”的推出,兩國金融監管機構將加強合作。

  那麼,英國向中國伸出橄欖枝的目的是什麼?業內專家認為:英國此舉可以更加穩固自己的金融中心地位。

  倫敦金融城政府政策及資源委員會主席包墨凱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倫交所方面的情況來看,目前“滬倫通”的推進程度符合預期。

  將比“滬港通”更為複雜

  證監會正在進行“滬倫通”可行性研究的消息一齣,大家的第一反應便是,它會不會就是複製之前的“滬港通”呢?

  所謂滬港通,是指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允許兩地投資者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是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滬港通”總額度為5500億元人民幣,其中,滬股通3000億元的總額度,港股通2500億元總額度。參與港股通個人投資者資金賬戶餘額應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

  據2015年11月“滬港通”實行一週年統計,滬股通一年的230個交易日裏共使用約1210億元人民幣額度,使用量佔3000億元總額度的40%,共為A股市場貢獻1.538萬億元人民幣的成交額;港股通則在225個交易日裏,共使用約924億元人民幣額度,使用量佔2500億元總額度的37%,成交總金額約7420億港元。

  業內專家認為,“滬倫通”比“滬港通”的建立機制更為複雜。

  英國媒體也對此表示擔心,此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英中雙方必須克服種種障礙,包括對賣空的有限支援、圍繞資産可互換性的不確定性、結算交易的單日時間安排以及人民幣作為唯一結算貨幣。

  上交所副總經理闕波表示,“滬倫通”涉及到兩個市場、兩個國家的法規、監管框架、監管的變革,這些問題都非常複雜。

  據闕波介紹,現在為止各國有一個國際監管組織合作,制定了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框架,比如説控制風險、保持市場穩定、保護投資者、加強執法等。從交易所來講,也有治理監管的層面,也會要求上市公司依法披露、充分披露、有效披露,同時需要會員了解自己的投資者,了解自己的客戶。

  除監管以外,證券界普遍認為,制約“滬倫通”可行性的最大障礙是時區問題。

  由於中國比英國快7小時,上海開市的時候,倫敦閉市,反之亦然。比如,目前,上交所9點15分開始,此時,倫敦的時間是淩晨2點,倫交所閉市,這樣清算與結算就變得非常複雜。而此前,“滬港通”,上海/香港股市與銀行在交易日和結算日是同時開門的。

  上海金融辦主任鄭楊此前接受上海本地媒體採訪時表示:“‘滬倫通’要相互之間股票掛牌,掛牌得到確認後涉及到時差問題,按照目前設想可能他們(倫交所)開早市,我們(上交所)開晚市,這樣銜接起來。”

  據闕波表示,“滬倫通”是訂單驅動模式。

  可利好A股,或還有“滬德通”

  據香港媒體報道,“滬倫通”將於今年9月正式宣佈,初步發行環球預托證券(GDR)不多於10隻。

  一旦“滬倫通”落實,將會帶來哪些利好呢?

  海通證券相關人士表示:“中國居民在海外資産配置大約只有1.6%,比重非常低。如果‘滬倫通’模式走通,不但股票交易市場規模更大,還能增加不少優質企業,對國內投資來説是非常好的選擇。”

  除了增加投資者海外資産配置的選擇,業內人士指出,“滬倫通”一旦成行,勢必會引入英資,是A股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其實,2014年實現“滬港通”之後,A股的國際化程度已經大幅提高。有股民表示,希望中國股市能借此好轉。

  6月16日,MSCI 在其網站上發佈公告稱,延遲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這意味著A股第三次闖關MSCI失敗。

  “滬倫通”對A股國際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將對A股被納入MSCI國際指數形成直接利好。

  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了解,除了“滬港通”“滬倫通”外,囊括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有代表性股票標的的“深港通”也正在準備階段。 與此同時,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共同成立了中歐國際交易所。

  其實,“滬倫通”一旦落實,引入的不僅有英資,還有德資。3月16日,倫交所發佈聲明,宣佈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德交所)就對等合併條款達成協定,合併後將形成市值達210億英鎊的歐洲最大交易所公司。這也預示著“滬倫通”一旦落實還會有“滬德通”,滬倫德三地股市聯通後,中國向歐洲股票市場的投資渠道就正式打通了。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