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僵屍企業壞賬壓力傳向銀行擔保信託 專家獻計

2016年06月12日 08:26: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今年上半年,記者在北京、吉林、遼寧、貴州、甘肅、浙江、江蘇、上海等省市採訪了解到,在中央出臺政策推進僵屍企業信貸退出,提出加強金融風險防範和銀政企協調配合的同時,鋼鐵、煤炭等産能過剩重災區面臨的債務壓力越來越大,向各類金融機構傳導的風險有上升趨勢。在去産能的過程中,需要將頂層設計與一企一策相結合,謹防引爆産能過剩企業與相關金融機構共同形成的金融風險鏈。

  企業債務之痛甚於人員分流之困

  記者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地一些去産能“困難戶”採訪發現,在人員分流安置壓力已經很大的情況下,鉅額債務負擔給企業帶來的壓力更大。有企業負責人表示,與欠繳職工各類保險相比,企業現在現金流已經斷裂,連銀行利息都沒錢支付。“長期下去,這些債務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只會讓企業陷入一個無底的黑洞。”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今年3月曾表示,中國大型鋼企2015年平均資産負債率為70.06%,同比上升1.55個百分點,債務總規模達3.27萬億元。

  實際上,這一負債率數字在一些“困難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記者在東北一家大型鋼鐵企業採訪了解到,該企業截至2015年末的資産負債率高達96%。

  鉅額債務壓力下,是企業“入不敷出”的現狀。上述東北鋼鐵企業2015年財務成本高達14億元,在企業多條生産線停産的情況下,現金流已經持續為負。另外,貴州某煤炭企業目前銀行債務36億元,欠付利息近2億元。

  在當下困難時期,與人員分流安置成本相比,鉅額債務給産能過剩企業帶來的財務成本讓企業更加喘不過氣。

  一家大型鋼企的黨委書記説,就算有兩萬名員工,如果一個人按10萬元的一次性安置費用算,安置成本不過20億元,這與處理300多億元的債務相比,孰輕孰重明顯可判。

  據了解,企業現金流主要有三種情況:健康的企業還本付息均無問題;維持的企業每年付息沒問題,但是還本存在風險,需要借新還舊;掙扎的企業營收現金流難以覆蓋利息和其他成本,只能舉借更大債務來填補之前的債務窟窿。

  在債務壓力劇增的情況下,不少企業更加擔心銀行抽貸、斷貸,因為這可能會給苦苦掙扎的企業“致命一擊”。

  貴州另外一家煤炭集團的財務部部長表示,該企業貸款涉及十多家銀行,去年債務還能維持,但預計今年上半年不能續貸的有13億元,目前企業生産經營正是用錢之際,一旦被抽貸,肯定是雪上加霜。

  “每年各銀行都對貸款壓縮比例,一般在5%左右,現在形勢不好,一年銀行要是抽10個億、20個億的貸款,企業財務是很難操作的。”一家鋼企計財部人士説。

  中鋼協常務副會長朱繼民去年就指出,一些銀行對鋼鐵行業採取“一刀切”做法,不斷抽貸、壓貸,使行業資金十分緊張。

  去産能致金融風險向其他領域傳導

  去産能企業面臨的巨大債務壓力,不光給企業帶來沉重的包袱,向各類金融機構傳導的風險也有上升趨勢。在銀行呆壞賬壓力顯現的同時,去産能帶來的金融風險也正在向擔保、信託、債市等金融領域傳導。

  在“僵屍化”企業信貸退出的主要“戰場”——銀行業,去年以來的呆壞賬壓力明顯上升。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連續18個季度上升,至1.75%。多家上市銀行在製造業領域和東北、西北地區貸款的不良率水準較高。

  除了不良貸款雙升態勢顯現,沒有被列入不良的關注類貸款也有明顯上升趨勢。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關注類貸款佔比高達4.01%。一家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南京分行信貸審批部總經理認為,目前銀行主要是將大量信貸放到關注類貸款。某四大資産管理公司之一高層人士對記者説,雖然目前鋼鐵、煤炭等行業壞賬率不高,但大多只是通過借新還舊將風險暫時“擱置”起來。

  在銀行呆壞賬壓力顯現的同時,去産能帶來的金融風險也有向擔保、信託、債市等金融領域傳導的趨勢。

  今年以來,多家企業鉅額債務風險加劇,其中債權人除了銀行,還有不少信託産品。蘇南某銀行業內人士對記者説,江蘇宜興的擔保鏈、擔保網危機,主要集中在電纜、銅等過剩産業,利潤率低,一旦一個企業中斷點,一個鏈條都會産生危機。

  記者採訪了解到,企業負債中除了銀行信貸佔了大頭,企業直接發債融資由於與資本市場關係密切,也是去産能金融風險鏈的重要一環。

  上市公司東北特鋼今年4月3日到期的超短期融資券“15東特鋼SCP001”由於流動性緊張出現了違約。而去年年底,已經有“10中鋼債”“12聖達債”“11雲維債”等鋼鐵、煤炭企業發行債券出現兌付、回售違約,引發國內外資本市場高度關注。

  防範風險鏈應結合頂層設計與一企一策

  在上述情況下,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去産能難度較大的國有企業負債總額仍在不斷加大。截至今年4月末,國有企業負債總額81.9萬億元,兩年來增加22萬億元之巨。

  如何做到既能打破産能過剩行業“大而不倒”的預期,又能防止打破剛兌引爆風險點,成為處理“僵屍化”企業債務退出的難點。對此,企業人士和業內專家建議,應把頂層設計與一企一策相結合,以防範風險鏈引爆。

  從自上而下的角度看,目前需要考慮“僵屍化”債務退出的頂層設計。處置化解銀行信貸退出風險需要不斷完善機制體制,協調明確各方權責。現行《企業破産法》清算、和解、重整等程式的啟動時點遲、持續時間長、磋商成本高;債權銀行一致行動組織方式——金融債權人委員會在組織結構、發起程式、表決機制、決議效力等關鍵操作環節缺乏法律依據。這些問題都需要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在制度上提高債務風險處置的規範性和有效性。

  而對産能過剩企業“債轉股”等問題,業內人士也提出了一些建議。長城資産管理公司副總裁胡建忠説,上一輪債轉股中最大的問題是轉股對象選擇和轉股定價是行政化的,有些企業屬於應淘汰的産業,經營管理又比較差,甚至已是僵屍企業。但由於是非市場定價,不少企業認為債轉股是“免費的午餐”,也擠進來了。對這類企業債轉股相當於變相加劇了重復建設,阻礙和延緩了市場出清。由於轉股後企業經營並未得到改善,一部分最終還是破産倒閉了。

  因此,胡建忠認為,對産能過剩行業中的僵屍企業盲目進行債轉股,一是保護落後,不利於去産能;二是僵屍企業自身固有實質性問題不能因為轉股而解決;三是在僵屍企業轉股後,銀行可能形成風險不降反升的局面。

  而從自下而上的角度看,企業界和金融界人士建議,應加強一企一策處置方案,協調銀行、企業之間利益,防止因個別主體短視造成金融風險鏈斷裂。

  今年上半年,去産能債務退出兩大事件引人關注。其一是港股上市公司華榮能源計劃向22家債權銀行發行141億股新股,其二是天津渤海鋼鐵多家債權機構成立債權人委員會統籌協商解決近2000億元債務。

  有地方一線監管部門提出,針對大型跨地區跨行業風險客戶,一旦處理不當有可能産生一定範圍的風險蔓延,因此需要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監管部門、司法機關、銀行和企業出資人建立廣泛參與的多方協同機制,避免單一環節短視致使債務鏈條破裂。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國家從法律底線、資金性質底線和道德底線考慮,明確債轉股、停息挂賬等一企一策技術性解決方案的政策基礎。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