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中國資本的歐洲足球之戰:接連收購歐洲足球名隊

2016年06月08日 08:17: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中國資本的歐洲足球之戰

  中國企業接連收購歐洲足球名隊 業內人士認為心理準備的重要性不亞於資金上的準備

  四年一度的歐洲盃即將開戰,而這場歐洲乃至全球的足球盛宴在今年有些不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開始參與其中。6月6日,蘇寧雲商宣佈旗下蘇寧體育産業集團以約2.7億歐元(約20億人民幣)的總對價,通過認購新股及收購老股的方式,獲得國際米蘭俱樂部約70%的股份。而此前,王健林旗下萬達集團已經入股西班牙馬競。有業內人士表示,在中國資本頻頻伸向海外時,到底是否做好了充分準備相當關鍵,這其中心理準備的重要性恐怕不會亞於資金上的準備。

  6月6日,蘇寧雲商宣佈旗下蘇寧體育産業集團出資約2.7億歐元(約20億人民幣),獲得國際米蘭俱樂部約70%的股份。而此前,王健林旗下萬達集團已經入股西班牙馬競,互動娛樂控股西班牙人隊,華人文化控股集團與中信資本也進入曼城俱樂部。中國電子企業海信集團今年初與歐足聯簽約,成為了今年歐洲盃的頂級贊助商。這是歐洲盃設立56年以來首次迎來中國贊助商。

  不到五個月敲定的20億元收購協議

  對於這樁斥資約20億元收購國米的協議,蘇寧只用了不到五個月時間就全部完成,這其中掌門人張近東的個人情結起了關鍵作用。據張近東本人透露,他是在2016年春節前和國際米蘭俱樂部主席托希爾第一次見面的,當時對國際米蘭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個月前,張近東還專程到義大利拜訪了國際米蘭的傳奇前任主席莫拉蒂。在宣佈收購協議的當天,張近東表示,“我深知承接國米這樣一支歷史悠久、戰績輝煌的俱樂部,不僅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使命和擔當。”

  中國資本能給外國球隊帶來什麼?

  國際米蘭是一支成立於1908年,有著百年曆史的老牌歐足豪門。這次蘇寧的並購會為國米帶來什麼?眼下最重要的一定是資金,而未來最重要的很可能是市場。

  把解決資金問題放在首位,與國米眼下的財政危機不無關係。2013年10月,埃裏克·托希爾收購國際米蘭俱樂部70%所有權成為最大股東。但有資料顯示,這兩年來國際米蘭在托希爾手上的財政狀況並不理想。有報道稱“托希爾選擇出售國際米蘭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的計劃失敗了”。今年2月份有報道稱國際米蘭已負債4.2億元,當時《米蘭體育報》就曾經爆出托希爾希望出售國際米蘭的消息。不過托希爾隨即表示“不僅不會賣,還會繼續投錢”。但從此次蘇寧的收購來看,托希爾“還是賣了”。中國資本的介入會使國米有持續的資本投入,有助於其吸引全球更多的球星從而為俱樂部再創輝煌提供堅強的後盾。這一點,從托希爾在當天的簽約儀式上的表現就完全可以看出,“蘇寧的加入讓我興奮不已。”

  但隨之而來的財政壓力顯然就擺在了蘇寧面前,對此蘇寧顯然也不止于只做這個豪門的“還債人”。因此在這輪收購中,各方的談判也頗為艱難,蘇寧只有成為絕對老大後,才能借助足球在歐洲乃至全球的豐富産業佈局、擴大品牌影響力,從而使自己的鉅額投資沒有白費。

  而對於未來,蘇寧的入主將給國米帶來更大的中國市場。儘管國際米蘭不僅是第一個到訪中國的歐洲俱樂部,也是擁有中國球迷最多的意甲球隊,但其對中國市場的開發顯然還沒有到位。對此蘇寧已經表示,伴隨中國元素的注入,中國也將成為國米的第二主場。

  企業海外並購背後的國際化圖謀

  事實上,中國資本熱捧歐洲足球俱樂部顯然絕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而是包含著社會、經濟、體育等多方面綜合因素交織而成的必然結果。與前幾年中國企業願意背著別人的牌子走向海外市場不同,眼下中國企業更希望能光明正大的以自己的名稱走進國際市場。但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是,中國品牌還很難直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國外用戶的認可,那麼包括體育、藝術在內的文化領域則成為了一個似乎可以嘗試的載體。而對於歐洲市場而言,足球可以説是最高效、最直接的品牌載體,尤其對於以男性消費群體為主的電子消費行業來説,算是比較契合的突破口。對於此次蘇寧的收購,蘇寧董事長張近東也坦言,“並購國際米蘭是蘇寧國際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此,不久前成為歐洲盃設立56年以來首個中國贊助商的海信集團,也不回避其正在實施的歐洲市場計劃。海信集團品牌總監朱書琴表示,國産彩電出海不能光靠技術和産品力,肯定還需要在品牌行銷上發力。“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彩電品牌相對還較為陌生,而贊助國際重大體育賽事,則是讓大眾儘快認知品牌並形成好感的捷徑。”她表示,此前體育行銷已經為海信全球市場擴張起到了巨大作用。以2015年為例,海信海外市場品牌費率僅增長0.21個百分點,卻帶來了40.8%的品牌收入增量。根據海信的內部戰略,歐洲盃只是其體育行銷戰略落地的一個項目,其規劃力爭三年內儘快實現“大頭兒在海外”的市場目標,同時在全球市場縮小與國外領先品牌的差距。

  中國資本是否做足了準備?

  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蘇寧在此次收購國米的過程中,印尼富商、之前手握70%國米股份的大股東托希爾一開始並不願意放棄對國米的掌控,僅打算最多向蘇寧集團轉讓20%的股份。但蘇寧顯然不滿足小股東的身份,而是希望並購超過51%的股份,成為國米大股東掌握話語權。“經過蘇寧的極力爭取,托希爾與莫拉蒂最後才同意。當然,他們也認為蘇寧是更合適的買主,有能力幫助國米度過目前遇到的困難期。”有知情人透露。

  要做就做大股東,是很多中國資本的擴張心態。但事實上,對於歐洲足球而言,俱樂部老闆基本是個贊助角色,而執行管理的是獨立團隊,這與中國企業的傳統理念是不相符合的。在這一點上,中國資本向海外並購球隊時是否已經做好了心理上的準備非常關鍵。

  “歐洲的足球俱樂部有自己成熟的文化、經濟、社會定位,一旦與中國企業的內部文化發生衝突,該如何調節?”有足球産業人士表示,歐洲的俱樂部需要長期經營和投入,但是花大價錢買入的中國企業勢必希望用最短時間講故事、再融資,尤其可能面對股東的財務報表壓力,這些都表明在花了真金白銀之後的實際運營可能是對中國資本的更大考驗。因此在中國資本頻頻伸向海外時,到底是否做好了充分準備相當關鍵,這其中心理準備的重要性恐怕不會亞於資金上的準備。

  中國電子企業熱衷“玩球兒”

  其實,除了蘇寧、海信這樣的跨國大手筆外,國內的消費電子企業近來也是對於足球的“玩興”不小。雖然是大有大的玩法、小有小的玩法,但似乎大家都在熱衷足球。不久前,創維集團正式贊助中國國家足球隊,此後又有蘇寧、樂視分別冠名江蘇和北京的球隊。此外,志高空調也贊助了五人制女子足球。

  不過對於這股足球熱,有業內人士指出,資本力量染指足球更多的思路是借助足球的轟動效應提升自己品牌的影響力。但事實上,體育産業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一場該贏的球沒贏就無法為企業帶來想要得到的效果,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對於變幻莫測的體育賽事來説,成敗幾率本來就都只有50%。此前已經有這樣的例子,被贊助的球隊在一場比賽中意外贏球,網上立刻評論“贊助商賺了”;而下一場比賽又失利了,網上也立刻發出一片“這回贊助商虧了”的噓聲。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