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回暖 提振信心
隨著越來越多的經濟數據披露,中國經濟回暖跡象逐步顯現。
國家統計局4月11日公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3月同比上漲2.3%,漲幅與上月持平,溫和通脹正是各方願意看到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生産者價格指數(PPI)環比上漲0.5%,同比下降4.3%,既結束了連續兩年多環比負增長,且同比降幅連續收窄,同樣透露出積極信號。
正面資訊近期一直在傳遞。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今年1至2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87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其中2月份增速達到4%,較去年全年的0.5%回升明顯;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工業企業利潤數據顯示,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8%,終結了此前七連跌態勢,改變了2015年全年利潤下降局面;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回升1.2個百分點,自去年8月以來重回榮枯線之上。
向好的數據接踵而至,不僅擊碎了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將“硬著陸”甚至崩潰的流言,對於近期穆迪、標普等境外評級機構相繼調低中國評級,也是勝於雄辯的回應。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提振了民眾對於中國經濟的信心。在當前美聯儲加息預期再次變強、新興經濟體普遍遭遇重挫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企穩無疑給了市場一顆定心丸,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際,中國領導人就提出,“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
這些成績的取得並不容易。李克強總理曾就中國經濟面臨的局勢有過闡述:其一,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經濟政治格局中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在增多;其二,中國經濟的基數已經很大,在10萬億美元總量的基數上穩定中高速增長,實屬不易。實質上,中國經濟在今年一季度逆市企穩,有市場規律在起作用,但更為重要的,乃得益於中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措施産生了效果。去年以來,國家出臺了包括“三大戰略”、“六大消費工程”、“PPP項目建設”等一系列“促投資、穩增長”政策。今年年初以來,發改委又批復了多個建設項目,央行、財政部也紛紛出臺文件落實穩增長,尤其是2月連續出臺的房地産刺激政策,成為了投資增速大幅改善的重要推手。
然而,在經濟企穩背後,仍舊存在不穩定因素,如部分行業産能嚴重過剩、房地産整體庫存較高以及企業債務風險等問題。因此,當短期經濟已經企穩,更應該把目光聚焦在長期如何持續,以及中國經濟長期的結構調整與新舊動能轉換如何持續進行上。換言之,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底氣從何而來?
答案無疑是經濟轉型升級。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核心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之中,“新經濟”概念首次被提及,新經濟需要新引擎,即在傳統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出口效用逐漸式微之際,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用平臺,做大高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産業集群,來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如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今年也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因此,在當前經濟企穩跡象逐步顯現之際,適時深化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讓新經濟的新引擎早日壯大,方可令中國經濟獲得長期向好的底氣。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