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東北及中西部

重慶:集群發展打造中高端産業鏈

2016年04月27日 10:11: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在中國經濟運作壓力不減的背景下,2015年重慶GDP增速達11%,連續三年保持10%以上,領跑全國。數量增長的背後,更讓人欣喜的是品質的嬗變:製造業由“小弱散”走向“高端化、配套化、集聚化”,形成了電子資訊、汽車等“6+1”支柱産業集群,全球每三台筆電、全國每8輛汽車就有一個“重慶造”;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崛起,接續動力強勁;新型金融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新增長點相繼涌現……

  記者近日走訪基層幹部、專家和企業發現,重慶良好的發展態勢源於堅持集群化打造現代産業群,以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實現轉型升級和動力轉換。

  集群發展

  邁向産業鏈、價值鏈中高端

  在全國競相佈局汽車和電子資訊産業的格局下,重慶能突出重圍、異軍突起,關鍵在於抓住了現代經濟需要産業鏈、價值鏈協同互促的特點,走全鏈式培育、集群化發展的路子。伴隨主導産業優化升級,為其提供支撐的新型金融、研發設計等現代服務業也快速興起。

  2015年重慶電子終端産量2.7億台件,汽車産銷300萬餘輛,産值分別突破5000億元、4700億元,行業利潤分別增長38.5%、27.4%,躋身全球電子製造基地、國內最大汽車生産基地,成為重慶經濟發展最為強勁的兩大引擎。

  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郭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台價值500美元的筆電,以前由於零部件製造、研發、結算都不在國內,只搞總裝,僅佔整個價值鏈的15%左右。而如今一台“重慶造”的筆電,在當地的價值已高達60%。原因在於重慶市電子資訊産業的産業鏈上中下游一體化整合和同類企業聚集,形成了“5(惠普等5家筆電品牌商)+6(富士康等6家代工企業)+800(800多家配套企業)”的筆電産業群。

  近兩年,重慶電子資訊産業由筆電整機組裝,又延伸到液晶顯示、整合電路等核心零部件的生産,電子産品向智慧顯示、智慧手機、可穿戴設備等多終端體系拓展。全球液晶顯示四強之一的京東方在渝投産8.5代面板,開發多款智慧電視新品,集聚起千億級顯示集群;南岸區聚集VIVO、百立豐等40多家手機廠商,出貨量突破1億台……

  “集群發展構建起‘雨林式’産業生態。”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郭堅説,一方面形成“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多點支撐效應,近年筆電增速放緩,但手機等智慧終端快速跟進;另一方面實現價值鏈最大化,通過整合惠普等品牌商在重慶佈局軟體中心、全球測試服務中心、結算中心等,僅離岸結算一項,已累計超過800億美元。

  汽車産業也在集群推動下不斷躍升。“不少地方發展汽車,都是‘一企獨佔’‘一企獨大’。”郭堅説,重慶堅持打破藩籬,與國內外巨頭合作,聚集起長安、福特、現代、通用等13家整車廠、1000余家配套企業。通過集群競合,長安自主乘用車去年逆勢爆發,銷售破百萬輛,增長30%,並向新能源、智慧汽車等中高端領域邁進。

  伴隨主導産業優化升級,為其提供支撐的新型金融、研發設計等現代服務業也快速興起。2015年,重慶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例增至9%,服務貿易額增長30%,形成新興服務業增長遠快於傳統服務業的態勢。

  創新驅動

  新動能接續涌現

  在重慶去年經濟報表中,一個數據引人關注: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1664億元,翻了一番多,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30%。其中,頁巖氣在全國率先實現大規模量産和商用,産量佔全國80%以上;形成全國領先的單軌交通裝備製造基地;建成國家物聯網産業示範基地等;新材料、環保裝備等産業集群逐漸形成……新供給、新動能接續涌現,秘訣在於積極融入全球産業變革浪潮,創新驅動、集群培育。

  重慶“十三五”規劃GDP年均增長9%,其底氣何在?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及早佈局戰略性新興産業。早在2014年,重慶就提出佈局電子核心部件、物聯網、機器人及智慧裝備、新材料、高端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智慧汽車、MDI及化工新材料、頁巖氣、生物醫藥、環保産業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重慶市經信委總經濟師涂興永説,一個區域能夠持續發展,關鍵在於産業選擇。重慶選擇這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最為重要的是突出了市場導向,比如其中的整合電路、液晶面板、頁巖氣能源、高端裝備等,都是我國進口前五位的大宗商品,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另外,對接了國家的“中國製造2025”産業規劃,同時重慶也有一定的産業基礎。

  重慶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崛起,注重“科技+資本”的産業開發。“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可廣泛應用於柔性顯示、靈敏傳感、快速蓄能、航空航太等各領域,全球正興起開發熱潮。2013年初,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史浩飛團隊率先研發出國內面積最大、15英寸單層石墨烯薄膜。重慶市迅速跟進,與中科院聯合創建石墨烯研究院,將其列為科研人員股權激勵試點,協助引入上海南江集團等社會資本,引進材料應用開發、終端産品製造數十家企業聚集,快速形成100萬平方米石墨烯薄膜産能。去年,相繼發佈全球首批量産石墨烯屏手機,並在智慧終端、新能源領域完成多款應用産品開發。

  機器人及智慧裝備正引領全球製造升級,重慶搶先佈局。永川區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吸引固高科技、廣州數控、哈工大機器人等100多家企業落戶,成為“國內産業聚集度最高的的機器人産業園區”。

  “今年,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有望達到2800億元。”涂興永説,到2020年力爭實現1萬億元規模。

  以改革促開放

  加快融入全球分工體系

  除了積極推動自身産業轉型升級外,重慶還秉持開放發展理念,以改革促開放、推動産業發展。重慶提出,開放不僅僅指地理區位,更重要的是一種理念創新和制度安排。此外,重慶還通過改革不斷在通關便利化、檢驗檢疫、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方面取得突破,驅使全球經濟要素、市場需求加速向重慶匯集。

  2015年“渝新歐”實現雙向開行257列,繼續在中歐班列中保持領先。今年“渝新歐”計劃開行360列,2017年將實現雙向每天開行。“我們將爭取在2020年實現每天3班對開、運送貨物貨值達到500億美元,使重慶成為亞歐貨物互通的轉口中心。”郭堅説。

  “渝新歐”班列的開通,是重慶以改革促開放、推動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國際金融危機後,重慶抓住全球産業結構調整機遇,迅速崛起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資訊産業基地,但內陸區位條件使以出口為主的筆電運輸成本居高不高,長此以往,將極大地消弱其競爭優勢。這促使重慶探索亞歐大陸便捷高效的運輸通道,2011年初“渝新歐”應運而生。此後通過一系列改革,“渝新歐”逐步突破了通關便利化、國際郵包運送、回程貨組織、冬季運輸等難題,成為定起點和終點、定運作路線、定運作時間、定運輸內容、定運輸價格“五定”班列,運送貨物貨值佔到全部中歐班列的80%。

  “但‘渝新歐’之於重慶的意義,不僅在於其運輸通道功能,更在於對重慶開放發展的助推作用。”重慶市外經委主任徐強説,以跨境電商為例,目前已有淘寶、蜜芽等100多家跨境電商企業落戶重慶。

  重慶提出,開放不僅僅指地理區位,更重要的是一種理念創新和制度安排——以“渝新歐”始發站團結村、長江寸灘港、重慶江北國際機場3個交通樞紐為基礎,重慶陸續獲批了3個保稅區和3個國家一類口岸、14個口岸區域,從而打造了國內唯一的“三個三合一”開放平臺,形成了水陸空立體開放格局。

  不僅如此,重慶還通過改革不斷在通關便利化、檢驗檢疫、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方面取得突破,驅使全球經濟要素、市場需求加速向重慶匯集。“十二五”期間,重慶進出口總額增長5倍多,每年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穩居全國前十、中西部第一,半數世界500強企業在重慶落戶。如今,重慶已經從對外開放“末梢”,變為深度融入全球分工的內陸開放高地。

  “預計到2020年,重慶進出口總額將從目前的800億美元左右增長至1600億美元左右,其轉机口進出口占1/4左右。”徐強説,實現這一目標,還有賴於以改革進一步打通資源要素配置的各種“關節”,釋放更大的制度紅利。

  創新投融資模式

  助推動能轉換接續

  2015年重慶固定資産投資大幅增長17.1%、工業投資增長19.8%、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增幅超過150%……“三個增長”的背後,在於重慶創新投融資模式,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

  第一,以PPP改革為政府“減負”,為市場添活力。

  過去兩年重慶累計簽約39個、總投資2600億元的PPP項目,接近全國的一半,推動全市政府債務在2014年下降1100億元基礎上,2015年又進一步下降。這不僅極大緩解了政府投資壓力、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也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

  為防止PPP項目風險,重慶提出嚴格制度設計、嚴格審批程式、嚴格交易出讓、嚴格監管運營、嚴格退出機制、嚴格責任追究“六個嚴格”要求,積極、規範、有序推進這項改革。未來5年,重慶計劃將6000億元左右的項目以PPP模式轉交給社會投資。

  第二,以千億投資基金助推新興産業“爆發”。

  重慶將整合電路、頁巖氣等10個産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産業予以大力發展。但這些産業單個項目投資就高達幾十億元甚至幾百億元,企業難以負擔,必須靠資本市場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為發揮資金集約效應,重慶將散落在多個部門的部分産業扶持專項資金、政府性資金,整合成立200億元規模的産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吸引16家投機構成立8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産業股權投資基金。“這1000億元基金可撬動約2000億元企業投資和2000多億元銀行貸款,形成超過5000億元的投資規模,從而推動重慶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爆發’。”涂興永説。

  第三,以金融創新孕育帶動新産業。

  新興産業發展初期普遍面臨市場小、訂單少、推廣難等問題。為助推機器人産業發展,重慶以部分産業扶持資金作為資本金,與社會資本整合成立融資租賃公司,由租賃公司把機器人買下來再租企業。如此一來,政府扶持資金就成了投資並可取得收益,機器人生産企業也有了訂單,使用機器人的企業節省了購買成本,還有助於提升本地智慧製造水準。

  目前重慶的融資租賃公司已經達到37家,租賃資産近250億元。此外,2015年重慶還通過發行企業債和中期票據約1000億元、資本市場融資約1000億元,極大豐富了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了融成本。

  統籌協調

  優化資源配置 拓展發展空間

  産業結構升級,發展動力轉換,根本在於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近幾年,一種新態勢在重慶逐漸形成:要素資源加快向承載力較強、産業基礎較好的區域和領域聚集。重慶市常務副市長翁傑明説,這得益於2013年重慶開始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將全市38個縣區劃為五大功能區域,出臺功能規劃、産業和財政政策、考核評價等50多項配套措施,推動“産業跟著功能走、人口跟著産業走、建設用地跟著産業和人口走”,使不同區域“各優其優”。

  兩江新區地處都市功能拓展區,近年來在功能定位引導下,整合電路、液晶面板等核心電子部件,機器人、通用航空等高端裝備,雲計算、新型金融、跨境電商等高端服務業加快集聚。

  都市功能核心區通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81.9%;城市發展新區被定位為全市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近幾年基礎設施投入持續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突出“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生態功能不斷加強,園區經濟、生態農業、特色旅遊等持續發力。

  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引領下,通過推動區域間差異發展、特色發展、聯動發展,重慶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態勢逐步形成;一些産業項目和要素資源從資源稟賦較差、綜合成本偏高、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逐步退出。“十二五”期間,重慶累計淘汰鐵合金34萬噸、水泥1740萬噸、焦炭331萬噸,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35%、用水量下降44%,全面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不過,雖然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但重慶仍屬於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不夠大、結構不夠優、支柱産業比較單一、創新驅動能力較弱等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

  基於國家賦予重慶的戰略定位、區位優勢和發展條件,重慶市委提出,“十三五”期間,重慶將以建設國家重要現代製造業基地、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創新中心和內陸開放高地為支撐,在2020年基本建成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

  “實現這些目標,關鍵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提出的‘四個紮實’新要求,聚焦重點難點問題,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讓改革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翁傑明説。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