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東北及中西部

成渝城市群將撐起中國經濟第四極 覆蓋川渝30%

2016年04月11日 15:58:00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成渝城市群規劃獲批,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目前獲中央批復的第四個城市群。此前已有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獲批。這預示著,中國西部將産生一個巨大的經濟增長極,有專家稱,成渝城市群將撐起中國經濟“第四極”。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獲中央批復,究竟將帶來怎樣的利好?究竟有哪些城市將最終入圍?從今天起,華西都市報(華西傳媒集群)將推出“新成渝 新未來——聚焦成渝一體化 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大型系列報道。

  “城市群”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

  2015年,我國發佈《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這對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分析認為,《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過,是我國城市群加快發展的最新注腳。

  在已明確的成渝城市群的五大任務中,“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用協同發展機制,推動資本、技術等市場一體化”成為重要一環。

  成都+重慶

  成渝雙核引領中國經濟第四極

  成渝城市群範圍有多大?成渝城市群規劃方案獲批後,這成為牽動很多人的話題。

  身在川渝的市民都非常關心,城市群獲批後,自己的家鄉是否會納入其中?在承接核心城市功能轉移時,是否具備先發優勢?

  華西都市報梳理髮現,關於成渝城市群的詳細覆蓋範圍目前並沒有官方明確解釋。坊間普遍認為,成渝城市群以2011年獲批的成渝經濟區為依託,橫跨川渝兩地。

  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的資訊,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強調要以強化重慶、成都輻射帶動作用為基礎,以創新驅動、保護生態環境和夯實産業基礎為支撐,建設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格局。

  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表示:這也意味著作為這一西部城市群雙核,成都和重慶這兩個特大中心城市必將在城市群發展中,起到輻射帶動的核心功能,將逐步成長為支撐起中國經濟的“第四極”。

  渝東南地區+四川11市

  成渝經濟區未涉及區域將納入

  除了成渝,哪些城市還將入圍城市群?

  一種聲音認為,成渝城市群以2011年獲批的成渝經濟區為依託,成渝城市群即等同於成渝經濟區。

  對此,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發改委主任楊慶育明確表示,兩者並不能畫等號。從範圍來看,成渝經濟區的範圍,不包括重慶的渝東南地區,而成渝城市群則涵蓋了整個重慶地區。

  目前,關於成渝城市群一個較為普遍的説法是,其覆蓋範圍包括重慶全域、成都市以及四川德陽、綿陽、樂山、眉山、資陽、內江、宜賓、瀘州、自貢等11個城市。

  儘管目前批復方案尚未對外公佈,成都市發改委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根據測算,成渝城市群覆蓋範圍佔據四川和重慶面積的30%,人口密集度是兩地的75%。以2014年兩地經濟發展情況為例,經濟總量更是佔到了70%以上。

  可以説,現有的成渝城市群發展的現狀,城鎮的高度密集,人口的高度集中,産業化高度優化,具備未來引領西部大開發整個城鎮化過程的強大優勢。

  大中小幾十個城市

  成渝之間一批中小城市將入圍

  成渝城市群,哪些城市可能入選?關於範圍之爭,前期徵求意見時,也有所體現。2015年,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在重慶召開了成渝城市群規劃座談會,針對規劃方案徵求各方意見。

  “當時四川就提出,希望將部分城市納入到成渝城市群規劃當中。”一位參加了當時會議的官員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在徵求意見的會議上,還特別以四川達州為例,距離重慶僅有100公里左右,無論是地緣優勢,還是已有的産業融合基礎,達州都有較強的優勢。因此,儘管達州並不在成渝經濟區範圍內,但是在制定成渝城市群規劃時,應充分考慮到達州部分地區的優勢。

  “成渝城市群的概念,並不是單指成都或者重慶某一個城市或地區。它是一個城市群的概念,包括兩個核心城市和幾十個大中小城市。”成都市發改委區域經濟處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隨著川渝兩地一批大中小城市納入成渝城市群規劃,在承接和分擔區域核心城市功能分配中,必將推動新一輪人口、産業等的轉移。李后強表示,不僅可以徹底改變重慶成都雙核獨大的局面,還可以補上兩地中小城市“塌陷”的短板,實現中部塌陷區的經濟崛起。

  成渝一體化四川八市吹響“集結號”

  重慶、四川在成渝城市群建設方面,早就已經行動起來,並確立了鮮明目標。

  自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批後,成渝之間的合作進程不斷推進。2015年5月,雙方共同簽署的《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築成渝城市群工作備忘錄》即有展現。根據《備忘錄》,兩省市將共同推動交通、資訊、市場一體化,共同加強公共服務互助、資源環境保護與利用聯動、産業發展合作,並建立雙邊合作工作機制,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互動。

  華西都市報記者梳理髮現,據不完全統計,除了成都市,四川省瀘州市、遂寧市、資陽市、自貢市、達州市、廣安市等至少7個城市,在地方《十三五發展規劃》或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與重慶的合作。

  規劃引領“十三五”將建強成渝交通走廊

  成都市《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發揮成都城市群比較優勢和潛力,加強與重慶城市群的合作,共同推進汽車及零配件、電子資訊、化工、醫藥等産業發展。

  推進兩地同城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至關重要。2015年,成渝高鐵通車,是連接重慶和成都的首條高速鐵路,使成渝兩地的交通和往來更加快捷緊密。

  成都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成都將繼續向東加快推進成渝鐵路擴能改造工作,規劃新建時速350公里成都至達州高鐵,在達州銜接渝西客專、在萬州接鄭萬高鐵。力爭開工建設成都經新機場至自貢高鐵,銜接川南城際鐵路及渝昆高鐵。成安渝高速(成都段)將建成通車,屆時,將形成成渝第三高速通道,有效緩解老成渝高速和成遂渝高速公路壓力,成都至重慶高速公路通行時間縮短至2.5小時。結合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進度,同步開工建設成都新機場高速,對外連接規劃的資廣潼高速,形成直接聯繫重慶的第四條高速公路通道,進一步建強成渝交通走廊。

  川渝合作中小城市打造示範區“橋頭堡”

  距離重慶僅有30公里的廣安,在發展定位上,更是提出了川渝合作示範區橋頭堡。

  深度融入重慶,廣安市委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借力重慶“兩車”和筆記型電腦産業發展,打造“兩車”配件和電子配件基地。

  “爭取開通廣安至重慶動車和建設廣安(高興)至重慶(涪陵)鐵路。”廣安提出,積極對接重慶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深入推進川渝合作示範區建設,對接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産業發展,面向重慶主城區人群提供安全農産品和休閒度假養生服務,推進公共服務對接共用,深度融入重慶城市群,建成川渝合作發展的先導區。

  成渝城市群撐起中國經濟第四極

  填補空缺

  “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優化城鎮化佈局和形態,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明確提出要發展18個城市群和2個城市圈。華西都市報記者統計發現,在“十三五”規劃提出的20個城市群(圈)中,包括成渝城市群在內,已有4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獲得中央層面批復。

  2015年4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同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經國務院批准同意。今年2月,國務院發佈批復,原則同意《哈長城市群發展規劃》。

  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下游則有《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游《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批填補了上游地區的規劃空缺。

  潛力巨大

  成渝兩地經濟有很大的互補性,相互支撐和帶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兩者加起來基本可以和沿海發達省份去比較。

  實際上,成渝城市群不僅會産生1+1>2效應,更會是1+1=4。成渝組成一個國家級的城市“狼群”,不僅可以避免彼此在以往競爭中的內耗,更重要的是,會在西部地區形成一個頗具潛力的增長極。

  “成渝城市群特別對中國企業乃至全球的企業,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表示,成渝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密度、綜合競爭能力僅次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從發展的綜合要素和潛力上,成為“中國經濟第四極”並不遙遠。

  四川省産業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駱玲:

  強強聯合,錯位競爭,建立部省協調機制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成渝城市群發展方向日漸清晰。

  北京大學區域經濟學教授楊開忠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規劃強調“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格局”,是希望成渝城市群在未來可以解決發展的“啞鈴形”結構。

  目前,成都和重慶在整個城市群中GDP比重過大,擠壓了其他中小城市的發展空間,如2015年四川省逾3萬億的GDP貢獻中,成都一家超1.08萬億元,而GDP排名第二的城市綿陽僅1700億元。

  楊開忠認為,只有在成渝兩地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前提下,才能合理引導産業佈局,從而推進整個城市群從過去的“單獨建立成都和重慶兩個經濟中心”的階段,向“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發展中小城市群”邁進。

  四川省産業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駱玲認為,其目的是國家從戰略佈局和頂層設計層面考慮,加強對成渝兩地發展的統籌協調,引導促進成渝城市群建立産業集群和鏈條上的關聯配套,減少相互間産業重復建設、産能過剩和惡性競爭,提升城市群産業體系核心競爭力。

  以汽車産業為例,成都與重慶已成為中國汽車版圖上鼎立的兩足。

  成渝兩地産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同質化,必須要打通全産業鏈的上下游。實現強強聯合加錯位競爭。當然這也需要一個更高層面的協調溝通機制,對産業佈局、利益分配進行溝通協調。

  “無論是經濟區還是城市群,只要涉及到跨行政區域,都存在利益分配的問題。”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利益之爭尤其表現在跨區域的項目建設方面。所以,要以市場為基礎、利益為導向建立一個協調機制,譬如可以借鑒京津冀,建立部省聯席機制,統一協調分配。減少不必要競爭,提高發展的品質和效率。本版稿件采寫華西都市報記者

  張想玲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