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經營等風險成阻礙
受訪企業和專家認為,海外並購對于很多中國企業而言還是第一次,對于高端制造業而言,通過收購走出去是一條捷徑,可以縮短研發的時間,快速獲得國外的技術和營銷渠道,然而,受制于當地的法律、工會以及審查機構的限制,海外收購項目也遭遇諸多阻礙,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估值不當帶來高溢價風險。海外收購能夠獲得技術、品牌等無形資產,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但支付的價格普遍偏高。並購高溢價會給我國企業帶來很大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專家認為,當前我國企業海外並購與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較為相似,當初日本企業由于收購溢價過高,同時沒能做好並購後的整合,最終95%的並購以虧損割肉告終。
二是前期考察不足帶來審查風險。據美國財政部發布的報告,2015年,遭到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審核最多的是中國投資者。進入2016年,由于CFIUS的幹預,美國芯片制造商仙童半導體拒絕了華潤微電子的收購要約;中聯重科收購特雷克斯宣布告吹;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兩次延長收購要約期限。
三是“水土不服”遭遇企業融合風險。一些高端制造業企業收購了企業,但最終卻沒有獲得技術。“原因在于,國外企業被收購後並沒有和中國企業良性互動,被收購的海外企業認為我們沒有將其當成培育對象,提高研發體係,因此他們反而可能把技術拿回去,把企業做空,或者通過工會的渠道舉行罷工等幹擾企業的運行。”一位受訪企業主告訴記者。
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我國企業實施的海外並購項目共計142個,實際交易金額為165.6億美元。據國資委研究中心、商務部研究院等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顯示,完成海外並購的中國企業僅有13%盈利可觀,基本盈利39%,有24%處于持平,24%暫時處于虧損狀態。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