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專題  >   時政  >   2013  >   兩岸共圓中國夢  >   回望中國路  >   正文

二十載體育的中國鏡像

2013年04月18日 11:08 來源:觀點中國 字號:       轉發 列印

  《瞭望》文章:二十載體育的中國鏡像

  站在“十二五”的歷史拐點,我們或許能從這兩次亞運之間的中國體育,管窺中國風雲激蕩的20年

  小組賽球門被日本隊洞穿3次,出征廣州亞運會的國奧隊率先亮相就在強大的助威聲浪中“演砸了”,賽後,浪費了兩次絕佳機會的小個子前鋒王雲龍面色凝重:“我們和日本隊確實有差距”

  好在,習慣失敗的中國足球早就不再讓人“出離憤怒”,時值足壇反賭掃黑風暴接近尾聲,這場36年以來的亞運首戰慘敗不過是給中國足球再添一道傷疤而已。

  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中國男足5:1橫掃新加坡迎來開門紅,順利晉級淘汰賽卻敗在被視為魚腩的泰國隊腳下。除躋身1988年漢城奧運會和2002年韓日世界盃,中國足球哪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亞運會的最佳戰績在1994年獲得,戚務生率隊拿到銀牌,可隨後就在世界盃十強賽上被淘汰出局

  1990-2010年,亞運輪迴20年間,中國足球牽動世人太多心緒。

  中國體育與在改革洪流中搏擊的中國亦步亦趨。創造世界體壇“中國奇跡”之後,如何改革舉國體制、發展群眾體育,已是中國體育面臨的深層次課題。

  中國體育堪稱中國過去20年曆程的奇異鏡像,它給予觀者無限遐思卻不乏切膚之痛。站在“十二五”的歷史拐點,我們或許能從這兩次亞運之間的中國體育,管窺中國風雲激蕩的20年。

  “亞洲雄風”唱響中國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當年的劉歡還是初出茅廬的壯小夥,和韋唯一起演唱《亞洲雄風》讓他紅遍全國。

  體型壯碩的劉歡用他的高亢嗓門喊出的不僅是一首激勵人心的好歌,更是中國改革開放12載的豪邁之情。很多人對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記憶猶新:到處是憨態可掬的“熊貓盼盼”,大街小巷彩旗飄飛,歌聲陣陣。

  那是一屆成功的亞運會,中國軍團一掃漢城奧運會僅獲5金的陰霾,636名運動員參加全部27個項目和兩個表演項目比賽,勇奪183金,獎牌總數341枚,遠超日、韓,雄居亞洲第一。

  此前,一批亞運配套工程紛紛開工,北四環大部分路段建成,首條環城快速路二環路加快建設步伐——這樣的規模雖無法與後來的北京奧運會相提並論,但已是1958年興建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之後的最大手筆。

  “都説外國的月亮圓,我看中國的月亮也很圓嘛!”鄧小平視察亞運場館時幽默道。

  中國軍團在這屆亞運會上的競技優勢,迅速為國人注入強大信心,這也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以舉國體制為根基換來的真實的民族自豪感,它以其特殊的方式融入這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的血液之中。

  當年的中國體育掌門人伍紹祖多年後仍對一則趣事津津樂道:兩個年輕人無意撞上,劍拔弩張之際,其中一人説,小子,今天不跟你吵,辦亞運會呢!頓時釋懷。

  正是借亞運會東風,中央高層當即拍板啟動申奧,劍指2000年奧運會,不料3年後以一票之差抱憾蒙特卡洛。

  那屆亞運會的會歌、吉祥物和金牌的影響力空前而持久,間接而微妙地為此後中國改革往何處去的討論設下基調。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要敢於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為中國改革指明方向,中共十四大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中國的改革開放全面提速。

  1994年中國的財稅改革進入闖關階段,匯率雙軌制取消,分稅制實行;同年,中國體壇最具標誌意義的大事件發生了——中國足球首次衝出“舉國體制”的專業化軌道,以半官半企為特徵的“職業化”甲A聯賽正式拉開大幕,民間資本以空前的激情和能量進入中國足球。中國足球的春天仿佛唾手可得。據統計,頭5年甲A市值達到1000萬元,後5年就躍升到了1個億。

  原雲南紅塔隊主力前鋒常輝回憶當年的情形仍有做夢的感覺,“我剛從八一隊出來,在深圳打上乙級聯賽,工資噌噌就漲了,原來就100多元,這一下子就3500多元了,腦子裏犯暈,哪兒見過那麼多錢啊!”

  1994年中國軍團以126枚金牌的戰績,在日本廣島亞運會上捍衛了亞洲霸主地位,再次向世界展現了“亞洲雄風”,戚務生率領的中國男足一路殺入決賽收穫銀牌,追平中國男足在亞洲戰事中的最佳戰績。

  常輝説,“那幾年全社會埋頭搞經濟,發展很快,足球觀眾極其狂熱,我們踢球的受到明星般的待遇,整個兒都有點飄,有點懵。”

  迅速爆熱的“職業化”難免出現泡沫,球員動輒數十萬元的獎金和當時城市居民的月薪差異巨大。彼時,中國經濟和中國足球一樣一路向前衝,很快顯出吊詭的一面:擁有天價高薪運動員的中國足球再次折戟世界盃十強賽,海南的房地産賤價處理也沒人搭理;“四熱”(房地産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四高”(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高物價上漲)、“四緊”(交通運輸緊張、能源緊張、重要原材料緊張、資金緊張)、“一亂”(經濟秩序特別是金融秩序混亂)迫使中央政府加強宏觀調控。

  及至1995年中央“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的提出與1996年經濟軟著陸,以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基本達到目的。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考驗了中國經濟的抗壓力——中國政府以擴大內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經濟發展和人民幣匯率穩定等重大決策,使中國經濟成功抵禦了金融危機衝擊。

  在中國經濟激戰正酣的1998年,中國足球的上座率頗為驚人,甲A聯賽場均2.79萬觀眾,一舉超過1994年。

  2000年,作為21世紀的全新開始,中國體育代表團在雪梨奧運賽場勇奪28金,列獎牌榜第三,實現歷史性突破;同樣是這一年,一個叫米盧蒂諾維奇的前南斯拉伕老頭“背著個包就來到了中國”,正式接過中國隊教鞭。在年初昆明海埂基地的鵝毛大雪中,他將看門人的掃帚一把奪下,像模像樣掃了掃雪,認認真真秀了一把。“態度決定一切。”他説,“我會把中國隊帶進世界盃。”

  這一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3年脫困目標基本實現,國民經濟發展出現重大轉機,國內生産總值比上年增長8%。

  過去十年的歷程表明,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那首激情澎湃的《亞洲雄風》,真實傳達了中國的心聲,並不虛妄,也無需懷疑。

  邁向奧運的大國身影

  米盧蒂諾維奇沒有説謊。2001年秋天,他率領的中國男足終於殺出亞洲十強重圍登陸韓日世界盃。是年10月7日之夜,當於根偉打入那粒決定性進球之後,在昆明,很多人跑上大街歡呼,通宵聚集在廣場痛飲、歌唱。

  中國足球職業化7年之後終於得償夙願,但誰又能料到,日韓世界盃賽場上,米盧的“態度決定一切”徹底失靈,中國球員根本搞不定球門,三戰皆墨,無一粒進球。

  前鋒郝海東回憶當時情形不勝噓唏:中國隊剛進世界盃,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失敗是必須交的學費。

  米盧在遠離中國足球是非之後也不得不承認,如果這個擁有10多億人口的大國足球能像乒乓球一樣普及,肯定有希望。但這之後,中國足協為了世界盃不惜腰斬聯賽,出現種種急功近利的行為,中國足球在2003年之後自嘗苦果,無數家長和孩子拋棄了足球,因為它無法保障將來的衣食,幼年的急劇投入換來的只有傷病和生存技能的嚴重欠缺。中國其餘門類的競技體育之惑也相繼進入視野:體操天才桑蘭的截癱、高山滑雪四冠王趙永華的病痛、羽球天王孫俊的傷別

  以唯一的市場化項目足球為首,中國體育正在向人們展示它無限風光背後的另一面,專業或職業、舉國體制或市場機制,引起廣泛思考。

  2003年之後的足球看臺空空如也,安保人數竟超過球迷人數。

  2004年甲A套上“中超”馬甲,這也提不起球迷的興致。這時,更不職業的籃球後來居上,照搬NBA模式、制度建設更趨理性完善的CBA搶走大批青少年,姚明、王治郅等人的NBA經歷成為難以複製的亞洲傳奇。

  這一年發生關於中國改革的大討論,改革的方向、路徑與目標,再次成為焦點。中國並未因此而放慢改革開放步伐。

  2002-200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平均增幅達到31.5%,總額由6208億美元發展到11548億美元,進出口額全面大幅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吸引外資第一大國及全球國際貿易增量乃至全球貿易總量的重要推手。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狂攬32金,再創歷史最佳。此時,國人對奧運金牌已經不如當年狂熱,奧運金牌得主遠不如娛樂明星讓人“牽腸挂肚”,更不如1990年亞運會上鄧亞萍的奮力廝殺讓人銘心刻骨。

  經歷一系列改革,中國的社會經濟步入矛盾多發的階段。亞洲開發銀行估計,中國的基尼系數已從1993年的0.407上升到2004年的0.47,接近拉美地區水準。東西部差距、城鄉差距持續加大,對環境、能源的掠奪性消耗有增無減。公共服務出現短缺,在“土地財政”的驅動下,城鎮化的“大躍進”導致新一輪圈地熱,引發嚴重的拆遷徵地矛盾。如何將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引向深入,成為繞不開的課題。

  2006年,韓曉鵬在都靈冬奧會上,以完美的兩跳奪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金牌,實現冬奧會雪上項目零的突破;7月,劉翔在瑞士洛桑田徑大獎賽上以12秒88的成績改寫了沉睡13年的男子110米欄世界紀錄;10月,張楠、程菲領銜的中國女子體操隊在丹麥世界體操錦標賽女子團體決賽中奪冠,這是中國體操隊成立53年來獲得的第一個女團世界冠軍;年底的多哈亞運會上,中國軍團以165枚金牌再登金牌榜首位,這也是中國24年來在亞運會金牌榜上連續第七次稱雄。

  舉國上下都在期盼2008年,中國——這個不斷應對各種挑戰,不斷實現自身變革的發展中大國,需要一屆世界級體育盛會向全球傳遞真實的資訊。奧運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奧運。

  後奧運的光榮與夢想

  2008年初,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遭遇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緊接著,拉薩發生“314”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

  災難沒讓中國人低頭,它讓中國人心中的愛更加火熱,也給外界客觀審視和評價中國提供了新視角。

  8月北京的奧運盛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自信心和勃勃生機。中國體育代表團以51金、21銀、28銅的戰績,榮登金牌榜首。中國體育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的一切努力也抵達頂點——眾多項目全面開花,掀起空前的民族自信心。

  北京奧運會的內涵遠遠超過18年前的“亞洲雄風”,從《我和你》以及《北京歡迎你》的歌聲中不難體味,當年英氣勃發的“雄風”已經因為經濟的成長,轉變為實實在在的內斂沉穩。改革開放帶給這個古老國度的巨大變化,遠非一流的現代化設施所能概括,不少外媒評價:中國正走向成熟。

  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男足小組賽僅平一場,女足鎩羽前八,老帥商瑞華憂傷地撫摸著額頭上的皺紋説,由於足球人口、青少年培養狀況的急劇下滑,中國女足已淪為亞洲二流,“我非常羨慕日本女足,她們從小到大,就堅持技術流,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奧運會賽場上,中國足協掌門人謝亞龍頻頻遭到全場球迷震耳欲聾的下課聲。中國足協亦官亦商的身份,代表了中國多個領域亟待革除的體制弊端。

  奧運賽場上的奪金熱潮平息之後,人們再次將目光對準中國體育舉國體制下的種種不足:傷病纏身、保障缺失、工作機會太少、薪酬待遇過低;殘酷的競技體育金字塔尖背後,是更多的體育運動遠離大眾、群眾體育的極欠發達。

  據了解,産生一個奧運冠軍需投入四五百萬元,中國奧運代表團400名運動員總投入約達16億至20億元,折算入32枚金牌,一枚金牌成本高達五六千萬元。與此對照,中國的體育人口比例僅為33.9%,且中老年人偏多;政府對公共體育設施的投入短缺,如何審視、聆聽後奧運時代的民眾體育心聲變得日益迫切。

  儘管有諸多困惑和不足,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卻舉世矚目:十幾億人口擺脫貧困、告別溫飽,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了持續30年年均9.8%的世界奇跡,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中國GDP總量在世界各國的排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第10上升到今年的第2位,中國商品遍佈全球,初步建立起了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正在成為資源配置主體,面向全球的開放型經濟初步建立;由於貿易壁壘的打破與加工經濟的形成,中國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我本來帶了些巴西食物過來,擔心中國沒有。”北京奧運會上,一位巴西記者對本刊記者説,“結果發現,我要的東西北京一樣不缺!”

  後奧運時代的中國正在努力從片面強調經濟增長的思路中走出來,更加重視科學發展與和諧理念。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鄭京平表示,面對當今中國崛起進程中的諸多困境,出路依然只有一條:繼續奮力改革開放,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法治為基礎的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要拿出更大勇氣“闖關”,後退絕無出路。

  2009年末,一場足壇反賭掃黑風暴終於呼嘯而來,尤可為等身陷囹圄之後,南勇、楊一民、謝亞龍等中國足協高層先後落網,也向世界傳遞了明確的資訊——中國足球的變革終於到來了。

  中國足球面對的問題依然是如何更加徹底地市場化,如何在尊重投資人熱情的前提下,穩步開拓各級聯賽的成長空間。

  2010年11月,上海世博盛會的美妙氣息尚未消散,廣州亞運會隆重登場了,沒人質疑中國軍團將繼續領跑亞洲,唯一的懸念是,將以多少枚金牌收官,又將在亞運賽場上展示哪些驕人的中國元素和中國風範?

  從1990年到2010年,20載風雨兼程讓中國人更加從容自信。

  中國男足又亮相了,首輪戰敗之後,次戰吉爾吉斯斯坦,在最後時刻反敗為勝,小夥子們精神不滅——希望,從來不曾丟失;球迷也從未遠離,他們的激情和失落、光榮與夢想永遠如影隨形。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黃艷艷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