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遵義會議80週年  >   滾動播報  >   正文

遵義會議永放光輝

2015年01月15日 10:0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遵義這座城市,因遵義會議而舉世矚目;

  遵義這座城市,因遵義會議而彪炳史冊。

  80年前,在中華民族面臨深重危機的危難關頭,在中國共産黨面臨生死考驗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産黨領導工農紅軍開始了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遵義會議成為這萬里征程中生死攸關的偉大轉捩點,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産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毛澤東領導地位在這裡確定,毛澤東思想指導全黨在這裡開始,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這裡形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在這裡確立,中國共産黨獨立自主在這裡啟航。

  中央紅軍在遵義轉戰三個月之久,足跡遍佈遵義。他們帶領人民群眾創建黔北蘇區根據地,與國民黨反動派殊死鬥爭,進行了強渡烏江、鏖戰婁山、二佔遵義、四渡赤水等戰役,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遵義會議期間,在黨和紅軍的宣傳發動下,短短10多天時間,就有4000多名遵義兒女義無反顧參加紅軍,廣大群眾積極支援紅軍,籌糧籌款、護理傷病員,給紅軍帶路,幫助紅軍開路架橋,為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作出了重大犧牲和巨大貢獻。

  回首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遵義會議給黨和人民留下了寶貴而深厚的精神財富,集中體現了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敢闖新路、民主團結的精神。這是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竭動力。

  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成功典範。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認識中國,……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遵義會議是我們黨第一次在沒有共産國際的干預下,深刻認識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特點規律,讓黨的路線回到正確軌道上來的偉大轉捩點。無論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教訓,還是謀劃紅軍下一步軍事行動,以及對犯錯誤同志的批評和對被錯誤處理同志的重新起用,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全黨只有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黨的革命和事業才會取得勝利;什麼時候違背了這條原則,就會遭受挫折。

  遵義會議是我們黨堅持用信念和真理戰勝艱難險阻的成功典範。中國共産黨從誕生之日起,就確立了共産主義事業必勝的信念。萬里長征從瑞金一路走來,黨和紅軍經歷了各種超乎想像的磨難,特別是經過湘江戰役到達遵義前夕,紅軍從長征初期的8.6萬人銳減到不足3萬人,前有重兵堵截,後有敵軍圍追,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生存環境十分險惡,隨時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在黨和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從黨的領導人到普通戰士,沒有絲毫動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信仰,沒有絲毫動搖對共産主義理想的信念,沒有絲毫動搖對中國革命必勝的信心,認真總結失敗教訓,積極尋找正確道路,成功召開了遵義會議。正是這種為實現共産主義而奮鬥終身的理想信念,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永遠跟著黨把革命進行到底的真理追求,才使我們黨凝聚成勢不可擋的鐵流勇往直前。

  遵義會議是我們黨堅持用民主團結作出正確決策、走向勝利的成功典範。這次會議根據民主集中制、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集體討論和決定黨的重大事務,取消了“左”傾錯誤領導人的指揮權。會上大家充分發表意見,雖有尖銳的交鋒但沒有人身攻擊,雖有嚴厲的批評但沒有以勢壓人。這是一次真正體現民主集中的會議,充分表明我們黨即使在幼年時期,仍然堅定奉行民主集中、緊密團結的精神,無愧於以馬克思主義革命原則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無産階級革命黨。1942年,毛澤東把遵義會議體現的民主和團結運用到延安整風運動中,提煉為“團結—批評—團結”方法,並作為我們黨開展組織生活的重要內容固定下來。遵義會議是“顧全大局,正確開展黨內鬥爭,妥善處理黨內矛盾”的生動體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紅軍的鮮血染紅了遵義,為遵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薪火相傳,一直激勵著遵義人民始終自覺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始終自覺貫徹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步履鏗鏘,自信執著。

  (作者為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