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20  >   疫情新熱點?專家來解讀  >   權威回應  >   正文

專家解讀:返程高峰 如何防控疫情?

2020年02月03日 21:48:00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字號:       轉發 列印

  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 為了防控疫情,經國務院批准,2020年春節假期延長到2月2日。除了個別地方經批准繼續延長之外,法定公共假期即將結束,各地返程人流也漸次啟動。動輒日均千萬的客流量,如何防範交叉感染?返程人員回來之後,社區又如何管理?這些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來説,又是一次新的挑戰。返程途中、上班以後以及居家生活,我們該注意什麼,如何做好防控呢? 2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專訪了疾控專家和社區義務工作者,以下是訪談實錄:

  1月29日召開的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指出,疫情仍處於擴散階段,局部地區有迅速上升的趨勢,形勢複雜嚴峻。特別是相較于2003年冬春季節發生的非典疫情,全國各地尤其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流動人口數量、公共交通密集度、地鐵日均客流量早已不能同日而語。城市規模疊加返程高峰,面對嚴峻的形勢該如何應對?

  記者:“延期的春節假期就要結束了,大規模的返鄉人群一定會出現,當一個流行的疫情遇見流動的人群,尤其是大範圍的人群的時候,你擔心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在傳染病流行的時候,我們人口大量地流動,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那麼在這些交通工具上,旅客在這些旅行的途中怎麼來做好防護,怎麼來做好這些傳染病的防控是一個大的挑戰,這些人群回到了目的地以後,對當地一定會帶來一定的防控方面的壓力,説不擔心是假的。”

  記者:“這樣一個大範圍的流動,必定具備很多的不可控性,怎麼把這種不確定性變成一個確定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關鍵的是儘量把人流分開,把自己的防護做好,如果我們能夠錯峰(出行),能夠居家辦公,從疫情嚴重的地方回來的人群不少地方把他隔離觀察14天,採取這些措施,我想對我們傳染病的防控都是有利的。”

  近日,多地政府對所屬地區企業單位的工作時間做出安排,北京市規定,在2月9日24時前,北京市行政區域內疫情防控必需、保障城市運作必需、群眾生活必需、重點項目建設施工以及其他涉及重要國計民生的相關企業,應當安排職工正常到單位上班。此外,確因工作需要于假期正常到單位上班的職工,各企業應當對其加強體溫檢測和健康防護,及時報告相關資訊,做到防護工作全員覆蓋。其他企業具備條件的,應當安排職工通過電話、網路等靈活方式在家上班完成相應工作,不具備條件安排職工在家上班的企業,安排職工工作應當採取錯時、彈性等靈活計算工作時間的方式,不得造成人員匯聚、集中。

  記者:“到辦公場所怎麼防護?”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辦公場所的這一塊,我想應該是分幾條來説,第一個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健康申報的制度,因為我們現在看起來,這個肺炎還是發熱病人還是比較多的,第二個做必要的體溫檢測也是有幫助的,那麼第三個我們應該儘量減少面對面的會議,減少面對面的討論,如果你是確實必須得面對面討論,戴口罩,做消毒,加強(室內)通風這些措施要跟上。”

  記者:“我們現在的辦公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區別,比如説有第一産業,有第二産業,有服務業,它應該是區別對待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因為這是一個呼吸道傳染病,所以人群密集的地方是最危險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做好個人防護,手衛生是關鍵,餐前便後洗手那就是做手衛生,但是我們現在對這個傳染病我們可能就不是簡單的一個餐前便後,它要做一個擴展,當你接觸了可能臟的東西,可能污染的東西,接觸了病人或者是可疑的人以後,及時地去洗手或者是擦手消毒劑,我們不同的職業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職業特點來做好相應的防護工作,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室內多通風,這些防止疫情傳播的重要防護措施大家都了解,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又有哪些誤區呢?

  記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容易造成接觸性傳播的地方和途徑有哪些?”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風險比較高的(地方)我們平常人員接觸比較多的地方,比如説門把手、電梯的按鈕、超市手推車的把手、廁所的水龍頭按鈕,有時候一進電梯就會看到電梯的上面挂了一塊牌子説今日已消毒,這種今日已消毒,一天也就消毒一次,這個消毒一次,我們進進出出多少次、多少人,沒有起到真正的消毒作用,所以與其挂一個今日已消毒,還不如挂一個我什麼時候做了消毒,一天有四次、五次,甚至一個小時做一次消毒。當然這種公共場所,這種人流密集的地方,僅僅靠對這些環境表面做消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面我們還是要做好自我的防護,還是要戴口罩,還是要做手消。”

  記者:“我們目前最全面最嚴格的措施主要針對的是目前有擴散的趨勢,同時局部地區有迅速上升的趨勢,這樣一個沒有到達峰值之前的萬全準備,還是説到了峰值之後,進入一個相持階段,進入一個下降階段,也應該採取這樣的措施?”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我們防控的手段是有效的,但是同時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們採取的各種嚴密的措施,要真正地要讓這個傳染病控制下來,應該是連續的,如果你放鬆了,難免會有曲折,我希望曲折的過程不要出現,我們慢慢地控制住疫情。”

  返程的人流從四面八方轉到大城市,大城市以社區為重點的聚集方式也給疫情防控帶來了壓力。基層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如何才能守住這道防線、有效阻止疫情的蔓延擴散呢?

  記者:“有人説北京不‘封城’社區是關鍵,你認同嗎?”

  北京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我認同,因為這個很關鍵,如果我們社區管控不好的話,可能就是一個是輸入性疫情就會有可能變成一個擴散,成為一個自己內部産生的感染,二代感染或者三代感染,那是很麻煩的一個事情。”

  記者:“對於社區防控來説它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全覆蓋,如何無盲區?”

  北京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因為社區跟農村不一樣,農村可能都是熟人,我能看到的都是外來人。社區可能大家平時鄰里之間也不一定認識。我們的切入點要採取網格化、地毯式。網格化是什麼?就是包片。比如方莊街道有16個居委會,每個居委會我派出一個網格化管理分片小組,一個是我的醫務人員,就是專業技術指導,第二個我的社區街道幹部,因為他熟悉這個地方情況,他可以及時調動居委會成員,包括當地物業等等,還有一個我們從區裏面抽調的機關幹部,他構成網格員結構,去協同整個事情,這樣保證資訊暢通、共用。”

  疫情防控是一場全民行動,這既需要每個人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也需要充分發揮基層社區的動員能力,通過網格化、地毯式管理將防控措施落實到戶、到人,從而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疫情防控是大事,因為這關係到每個人的安全。目前很多社區都設立了值班員,嚴格控制人員和車輛的出入。

  北京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一般來講他只要進來我們就第一時間去跟進,經過必要的篩查,這本身對你是負責任的,對所有人都是負責任的。因為你居家隔離、每天報告一個體溫、有醫務人員跟進指導你是一個很好的事情,民眾應該有這個意識,你早期的報告、早期得到很好診斷,可能愈後就很好,只要他不是隱瞞,如果做到這一點的話就很快能夠控制傳染源,及時切斷傳播途徑,這是為自己,為家人做貢獻,也是為社會做貢獻。”

  在一些大城市中有很多大型社區,常駐人口和流動人口都很多,這也給社區工作人員對居民的摸排和管控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吳浩主任所在的北京市方莊社區就有這樣的特點,如何更加高效、安全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

  北京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我們的這些居民在發現健康狀況不適的時候,他能夠第一時間很方便地找到醫務人員,我們更多希望他可以用線上的模式,電話、微信,從非典到現在我們科技進步,資訊技術也在發展,我們完全可以用遠端視頻等等這種模式去減少我們面對面交叉感染可能性,而且同樣我個人認為效果是一致的。”

  記者:“如果通過線上的話相對容易做到全覆蓋,但是無盲區我覺得還是很難的,比如説我要瞞報我的資訊,你怎麼樣來確認?”

  北京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物業要動員起來,我們重點人群是誰?比如我們也有居委會的提供線索,他告訴我,我就能第一時間排查,這叫群防群治,人人都來防控,這個就是重點。”

  預防、控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社區防疫是至關重要的一環。1月2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社區要建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組織體系,責任到人、聯繫到戶,確保各項防控措施得到切實落實、不留死角。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防控工作。加強人員追蹤、做好密切接觸者管理,同時加大環境衛生專項整治力度,防止疾病傳播。加強健康宣教,並引導公眾規範防控行為,做好個人防護,儘量減少大型公眾聚集活動,出現症狀及時就診。

  全國各地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群策群力,對遏制疫情擴散和蔓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31個省市自治區已經全部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疫情防控全面推進,防控力度持續加大。疫情早日結束,這是所有人的目標,也是所有人的責任。本著守法和負責的原則,個人做好自我防護,就是對他人的負責。大家同心協力抗禦疫情,防輸入、防蔓延、防輸出,才能夠掌握這場戰“疫”的主動權、制勝權。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航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航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