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  >   要聞  >   正文

十大數據折射西藏50年巨變

2015年08月11日 14:21: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之際,記者梳理了十大數據,涉及經濟、重點項目、財政收入、住房、交通、生態、旅遊等多個方面,透過這些數字,可以看到五十年來西藏經濟社會各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

  數據一:

  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8.5倍

  1965年,西藏地區生産總值僅有3.27億元;到2014年,這一數字達到920.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8.5倍,年均增長12%。特別是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地區生産總值連續2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數據二:

  近6000億元投向重點建設

  根據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國家相繼安排了一大批關係重大、影響深遠的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使西藏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1965年至2014年,西藏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近6000億元。特別是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累計5940億元,年均增幅達22%。

  數據三:

  地方財政收入佔GDP13.5%

  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中央財政對西藏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1965年至2014年,中央對西藏的財政補助近6000億元。1989年以前,西藏地方財政收入處於負增長狀態,從1989年起實現正增長,2014年達12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0.6%提高到2014年的13.5%。

  數據四:

  工業總産值達到150億元

  在舊西藏,幾乎沒有現代意義的工業。自治區成立以來,在嚴格保護生態的前提下,西藏現代工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區初步形成了優勢礦産業、水産業、民族手工業、藏醫藥業為支柱的特色工業體系。工業總産值由1965年的0.09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50億元,年均增長16%。

  數據五:

  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5萬公里

  舊西藏沒有一條公路。經過50年的建設,西藏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5萬公里,逐步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三縱、兩橫、六通道”為骨架的公路交通網路:東連四川、雲南,西接新疆,北連青海,南通印度、尼泊爾,地市互通,縣鄉連接。此外,青藏鐵路、拉日鐵路和58條國際國內航線的開通,使西藏與內地和世界的距離更近。

  數據六:

  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30元

  50年來,西藏城鎮居民和農牧民收入實現歷史性增長。2014年,西藏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是1978年的39倍;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是1978年的42倍。全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30元。隨著西藏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冰箱、電視、摩托車、手機乃至汽車等,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數據七:

  230萬農牧民圓了“新房夢”

  舊西藏90%以上的人沒有自己的住房。啟動於2006年的西藏農牧民安居工程,截至2013年底,累計完成投資278億元,230萬農牧民圓了“新房夢”。農牧民安居工程的實施使西藏全區農牧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增加了二至三成;昔日許多低矮、陰暗、人畜混雜居住的土坯房變成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小樓。

  數據八:

  每人平均壽命提升至68.2歲

  因高寒缺氧,西藏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區域。50年來,得益於生活水準的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西藏每人平均壽命不斷提高。目前,西藏每人平均壽命從過去的35.5歲提高到現在的68.2歲,全區人口從過去的114萬人增加到317萬人。

  數據九:

  保護區佔西藏國土面積34.5%

  在發展過程中,西藏始終把環境保護作為底線、紅線,努力保護好雪域高原的碧水藍天。目前,全區已建立22個生態功能保護區、8個國家森林公園、5個國家濕地公園、4個地質公園、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7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達41.22萬平方公里,佔西藏國土面積的34.5%。

  數據十:

  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1500萬人次

  高山、雪域、陽光、藏文化……西藏以其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吸引著眾多國內外遊客進藏觀光旅遊。全區旅遊接待由1981年8624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1553萬人次,增長近1800倍。旅遊業成為世界了解新西藏的重要窗口。

  (新華社拉薩8月9日電)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社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