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  >   援藏故事  >   正文

一個電力人的援藏日誌:再入抗震救災前線

2015年08月11日 15:06:00 來源:中電新聞網文化頻道 字號:       轉發 列印

1.jpg

入戶進行安全用電宣傳

  5月24日適逢週日,趁曲美鄉中心小學進行入村調查的機會,跟著頓珠校長走入大山深處,順便對參加“援夢計劃”親情結對的孩子進行家訪。下午四點多,正在百榮村忙著,一個電話打過來,是新華社劉記者的:上次參與組稿的通訊《大災大難彰顯擔當》剛剛發表了。

  劉記者的電話馬上把我拉回到了緊張組稿的那天。那天上班後正在準備35千伏農網項目技術審查的相關資料,從未打過交道的黨群口的一位同事進來找我。

  “找錯了吧?”面對眼前這位不速之客,我忙碌著差點給人家吃個閉門羹,當他展開手中的紙,看到上面果真寫了我的名字時才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禮。一邊道歉,一邊用眼睛掃描紙上的內容,神經頓時緊張起來——是新華社的約稿函,邀約日喀則公司為新華社準備刊發的通訊組稿,需提供日喀則公司參與4.25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

  前期沒能到前線有些遺憾,開赴前線搶險的同事返回後,本想與他們聊聊前線的事情,但這個想法卻被繁雜的事務纏身慢慢淡化了。

  而眼下,公司卻因同樣的事情找到府來,我哪有拒絕的理由?詢問截稿時間得知是當天下午時,頭上冒汗了。“技術審查明天下午出發,上午還有一點準備時間,今天無論如何也得完成這個組稿任務,不辜負公司的期待!”

  任務接下來後,大腦與四肢馬上都緊張起來。要挖掘前線故事除了深入前線之外就是需要找從前線回來的人,通過採訪挖掘現場故事。我深知對於普遍不善言辭的電力人,靠採訪挖掘有意義的故事不是易事,但既然責無旁貸了,硬著頭皮也得上。

3.jpg

粘貼用電宣傳圖(援藏人員何文鋒與陳冬雪)

  首先想到的“採訪對象”是兩位帶隊深入前線的公司副總。不及多想,我先敲開副總經理黃髮仁的門,裏面正好有電視臺的記者在裏面。

  “索性您就給我們講下整個過程,我從您講述過程中挖掘故事吧!”與黃總很熟絡了,簡單交流後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黃總神情嚴肅了起來,皺著眉頭頓頓神,思緒跌宕起伏,那段刻骨的經歷從舌齒間洶湧而出,很快就把我帶回了了抗震救災現場,手中的筆都都跟不不上記錄的節奏了……

  但是只有過程情況還遠遠不夠,聽黃總從4月25日都講到5月1日了還是沒有適合寫的故事。黃總當然也盡力在滿足我的要求,認真地答覆著我的每一個問題,並不時翻出手機上拍的現場照片。當他講到5月2日,並翻開相關圖片時,我終於找到了點心動的感覺。

  又問過一通後感覺已經很難“榨”出幹貨了,便匆忙告別。大腦回放著現場情況,通過梳理馬上定位了下一個目標,相繼又“採訪”了3個人。找不到人就電話聯繫,一直忙到下午一點時,“笨嘴拙舌”的我才終於收集到了“足夠”的材料(不夠也不行,因為還要給寫稿留下下午時間)。

  收集材料不易,但用這些零散的材料構築成漂亮的成品更難。時間緊迫,午飯後沒功夫休息,直奔辦公室,收集到的材料攤到桌上,上午了解到的場景一遍遍在腦海裏放映,努力用文字抓取所需的片段……

  從下午1點多一直忙到7點多,坐在桌前6個小時,腦子飛轉,稿件終於成型了,這才倍感全身疲困,腰眼酸痛。

  挂斷劉記者的電話,打開手機網頁搜索通訊標題,這才發現稿件已在新華網、搜狐網、鳳凰網、中國文明網、人民政協網等全國各大網站上同期發出。雖然一整天忙碌而來的近兩千字的稿子最終只呈現了不到五百字的內容,而且還沒有我的署名,但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電力行業員工的抗震救災事跡展示在了全國人民面前,面對這個結果我還是非常的欣慰。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中電新聞網文化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