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  >   網友祝福  >   正文

紀念自治區成立50週年:砥礪奮進促和諧

2015年08月11日 14:32:0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西藏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西藏的穩定關係國家的穩定,西藏的安全關係國家的安全。”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和“努力實現西藏持續穩定、長期穩定、全面穩定”的重要指示,貫徹落實俞正聲主席“依法治藏、長期建藏,爭取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結合西藏實際,創造性地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和諧穩定的重大政策舉措。

  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團結帶領下,廣大援藏幹部與西藏各族幹部群眾一道,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不折不扣地深化落實十項維穩措施,共同繪就了雪域高原和諧發展的華美篇章。

  大膽探索——

  引進內地先進理念思路

  “遇到困難,隨時都可以向便民警務站的民警求助。行走在拉薩的大街小巷,隨處都能感受到安全無憂。所有的這一切,都給我一種特別的溫馨和幸福感。”這是那曲縣尼瑪鄉二村村民國塔老人眼中的幸福拉薩。今年年初,國塔老人將自己在拉薩朝佛轉經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詳細地寫在了信紙上。

  社會發展,穩定為先,沒有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

  在西藏,社會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援藏幹部從進藏之日起,就把反對分裂、維護穩定工作作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無論幹什麼工作,都時刻牢記自己是在邊疆民族地區工作,始終擔負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毫不懈怠。

  隨著一批批援藏幹部的到來,內地先進的理念和思路也一同來到了西藏,引導受援地區和部門的幹部更新觀念、開闊思路。

  在援藏工作中,馬新明與北京援藏幹部先後引入北京的社會管理創新理念,支援建成了拉薩數字化城市管理、網格化管理、護城河工程,通過高科技手段、科學管理方式、法治思維推動拉薩法制建設和社會管理工作。優化了城市交通管理,創新了社會管理模式,打牢了維護穩定基礎,著力打造平安和諧拉薩。多年來,拉薩公眾安全滿意度保持在95%以上,成為全國38個重要城市中安全指數最高的城市,為全市各族群眾營造了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

  距離首府拉薩400多公里之外的拉孜縣,上海第七批援藏幹部、拉孜縣縣委書記張勁松也正在將上海的資訊化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因地制宜打造成“智慧拉孜”社會管理創新項目。

  在拉孜縣社會服務管理資訊中心,巨大的電子顯示屏顯示了整個縣4505平方公里的地域。只要輸入查詢條件,相關的數據和分析就會在螢幕上躍然而出,所有行政區劃、街區佈局、組織機構、社情民情一目了然。

  “‘智慧拉孜’項目的基礎是核心數據庫,相比上海閔行的大聯動、長寧的網格化管理,‘智慧拉孜’更加的全面,平臺分為四塊,第一大塊就是核心的數據庫;第二塊是智慧地圖;第三塊是事件處理流程;第四塊是拉孜熱線,暢通百姓和政府之間的渠道。”張勁松説,項目是建立在前幾批工作的基礎上,第五、第六批援藏幹部實現了網格化管理,第七批援藏幹部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精細化,解放人力,實行更好的管理。

  堅守一線——

  共同夯實基層基礎

  2011年,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下,全區“創先爭優強基礎惠民生”活動拉開序幕。

  作為西藏和平解放以來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一次幹部走訪基層活動,近2萬名機關幹部肩負著黨委的重托和群眾的期盼進駐到5464個行政村(居)。雪山深處、草原盡頭、農家小院、牧場帳篷,都留下了他們堅實的腳印和聲聲問候。

  3年多來,4批、近9萬名幹部先後奔赴基層,他們和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與群眾打成一片,宣講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加強和改進基層黨政工作,促進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

  而在這9萬多名駐村幹部中,同樣也閃現著廣大援藏幹部的身影。

  “我們廣大援藏幹部牢固樹立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堅決貫徹落實反分裂鬥爭的各項措施,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和諧穩定。”第七批援藏幹部總領隊、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奉朝説,近年來,援藏幹部始終堅守反對分裂、維護穩定的第一線,積極參加幹部駐村駐寺、城鎮網格化管理等工作,主動放棄休假,與當地幹部一起開展督查巡邏。

  第七批援藏幹部、自治區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李曉南就是其中一員。2013年7月,李曉南進藏,同年11月底便奔赴那曲地區比如縣茶曲鄉開展駐村工作。

  2014年3月的一個清晨,李曉南早上外出巡邏時看見一名婦女用手洗衣服,她旁邊的一台雙桶洗衣機只能用來甩幹。原來,村民住的多是二層藏式民居,村民要把水引到家裏,必須用繩子提水帶到二樓,這個“最後十米問題”給村民帶來了極大不便。

  於是,李曉南和駐村隊員立即開始了自來水供水系統改造實驗,改造結果也經受住了天寒地凍的考驗,大家認為可在全村推廣。當晚,李曉南又連夜起草了《關於啟動達勒村為民辦實事飲水工程升級改造項目的申請》。“我們來援藏,就是想為基層百姓做點什麼。”他説。

  提起駐村工作隊為群眾做的好事,茶曲鄉達勒村66歲的嘎瑪老人讚不絕口:“除了帶領群眾增收致富、解決村民們的實際困難,他們還幫助許多群眾做思想教育工作。如今,村裏的鄰里關係比以前好了很多。”

  匯聚正能量——

  共同呵護民族團結之花

  每到春暖花開的日子,中央和國家機關以及北京市、江蘇省的援藏幹部就會來到堆龍德慶縣通嘎村,參加一年一度的義務植樹活動。

  看著那一棵棵被當地群眾譽為“藏漢友誼樹”“民族團結樹”的樹苗挺立在高原春光下,來自國家林業局、目前任自治區林業廳副廳長的援藏幹部李達説,植樹看著是件小事,但是援藏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維護團結方面也像植樹一樣,都要精心栽種、細心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從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

  在完成援藏項目建設的同時,各省市、中央企業援藏工作隊利用業餘時間開展“學藏語、進藏家”“援藏情一家親”等活動,與基層群眾結對認親交朋友,聯繫內地力量幫助醫治當地急難病患,為貧困地區捐款捐物,幫扶百姓致富增收,得到了廣大基層群眾的拍手稱讚。

  來自廣東的援藏幹部肖國鑫克服高原反應,在西藏一呆就是近6年,出任林芝市波密縣農牧科技局副局長。在他的帶領下,波密縣三分之一群眾種植天麻,截至目前,全縣每人平均增收上千元,推動了全市的産業發展。肖國鑫被評為2014年“全國民族團結先進模範個人”。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中國石化援藏幹部、十建公司副總工程師、班戈縣委副書記王鵬雁主動與5戶貧困戶、五保戶結對“認親”,全力幫扶。結對親戚女主人因心肺病住院,王鵬雁拿出7000元錢資助治療,按照醫生建議親自安排轉到醫療條件更好的拉薩醫院治療,直到病癒出院。

  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強烈地震,我區也受波及。已在日喀則市拉孜縣工作近兩年的上海閘北區援藏幹部積極參加震後救援。他們冒著風雪,徒步到海拔5248米的嘉措拉山口,救出了一名地震寶寶。

  維護民族團結,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自進藏工作的那一刻起,所有援藏幹部都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當初的諾言,並與西藏各族幹部群眾共同呵護著藏漢民族團結之花。

  “對口援藏決策的英明正確,就像太陽的光輝普照雪域大地,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一項項浩大的援藏工程,就像秋天裏沉甸甸的果實,讓我們嘗到了甘甜、得到了實惠;一批批援藏幹部留下的足跡,就像一條條聖潔的哈達,把黨中央和西藏各族人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西藏廣大幹部群眾如是評價。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