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  >   民族團結  >   正文

民族團結情誼濃 共度雙節迎新春

2015年08月11日 14:24: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民族團結情誼濃 共度雙節迎新春

  2月20日,西藏江孜藏族群眾在撒吉祥的“切瑪”。 當天是藏曆新年初二,西藏江孜地區的藏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來到宗山燒香、插五彩經幡,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農牧業豐收,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幸福美滿。 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

  (記者 王守寶 黃興)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進藏,書寫了漢藏一家親的歷史佳話。今年,喜逢藏曆新年和春節重合,西藏各地藏、漢、回等各族群眾歡天喜地、共度雙節,體現了深厚的民族團結情誼。

  藏曆新年初一,古城拉薩萬里晴空,新年的藏文歌曲從各個社區、角落傳來,伴隨喜悅的歌曲聲來到拉薩策門林小區,只見人們身著節日盛裝,藏漢各族群眾正將水果、青稞酒、乾果擺放到社區活動室的桌子上,準備共慶藏曆新年和春節。

  青稞酒碗端起,藏漢群眾把酒互敬,歌聲、笑聲交織。

  這時,只見一對60歲上下的夫婦相互依偎,略顯安靜,時而相互低聲説笑,男方頭戴鴨舌帽,黑色消瘦的臉頰顯得慈祥,身旁的阿媽笑臉上綻放美麗的高原紅。採訪得知,原來他們是藏漢團結家庭。男方叫安家銀,來自四川大邑,阿媽是拉薩本地藏族人。

  “我1992年進藏,陸續在西藏待了15個年頭。”今年58歲的安家銀説。

  據了解,安家銀原先生活在四川,後來妻子去世,他獨自來到西藏,以打零工維持生計。

  那時候,安家銀生活窮困潦倒。“剛到拉薩的時候,生活異常艱辛,我記得當時連最便宜的煙都抽不起。”安家銀回憶説。

  就在那個時候,安家銀遇到了在拉薩的次旦央金,她隻身帶有兩個男孩子,生活也很清貧,但歲月的艱辛並沒有打消他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他們走到了一起,開啟了藏漢家庭的幸福生活。

  “從結婚到現在,我們從來沒有紅過臉、吵過架。”安家銀笑道。他們的結合不僅是簡單組成一個家庭,也體現了民族間文化和情感的融合。

  “我教他説藏語,他教我説漢語。”次旦央金用一口流利的漢語説道,“在家裏,我們輪流做飯,川菜、藏餐都會做,吃得很習慣。”

  安家銀和次旦央金組成家庭後,有一段時間也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但他們沒有屈服。安家銀為了支撐起這個家庭並負擔起孩子讀書的費用,去了工地打工,次旦央金為了照顧丈夫也跟著來到工地給工人做飯。這讓他們的生活慢慢好了起來。

  “孩子慢慢長大,孩子想學什麼,我都大力支援,他想學開車我就掏錢讓他去學。”安家銀説,“現在兩個孩子對我如親生父親一樣。”説到這裡,安家銀向次旦央金笑了笑,他的笑聲淹沒在活動室藏漢群眾歡快的歌聲中。

  現在,次旦央金的兩個孩子已經有了工作和家庭,大兒子當了警察,小兒子給一家報社開車。

  歲月流逝,這對夫婦相互扶持走了十幾個年頭。由於安家銀患有老年白內障,每次走樓梯或逛街,次旦央金都會攙扶著他,兩人緩慢幸福的腳步就這樣一直走下去。

  像安家銀和次旦央金結合的家庭在西藏並不少見。據策門林社區工作人員邊巴旺傑介紹,在西藏,各民族之間相互雜居,藏漢通婚、藏回通婚、漢回通婚等現象已很普遍。

  邊巴旺傑説,每逢藏曆新年或春節,沒有回家的各族群眾都會相聚一堂,共度新年,就像暖暖的一家人。

  走出社區,拉薩街頭,綵燈高懸,百姓穿行在馬路上,不管來自哪,不管是哪個民族,他們和諧、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社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