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  >   輝煌50年  >   正文

雙湖縣嘎措鄉:“不毛之地”上的小康藍圖

2015年08月11日 14:32:0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為嘎措鄉鄉長羅布佔堆正在檢查製作羊毛毯的原材料品質。

  圖為嘎措鄉鄉長羅布佔堆正在檢查製作羊毛毯的原材料品質。 本報記者 扎西班典 王惠芳 攝

  嘎措鄉,地處藏北雙湖縣腹地,平均海拔5800米以上,舊西藏,被稱為“不毛之地”。幾十年過去了,如今,這裡一躍成為雙湖縣乃至藏北高原最富裕的鄉鎮之一。

  惡劣的自然環境,讓嘎措鄉“保留”了人民公社制度

  誰能想到,嘎措鄉如今仍保留著人民公社制度,但這一制度經過升級、改造,讓嘎措鄉走上了一條富裕之路。

  曾經的嘎措鄉人民公社,現在是嘎措鄉牧民經濟合作組織。

  1974年8月,那曲地區申扎縣成立了嘎措鄉人民公社。1975年,為緩解藏北南部地區草畜矛盾,申扎縣嘎措鄉在上級部門的安排下,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搬遷到現在的雙湖縣。

  “這裡過去是無人區。搬遷後,大家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創業的。”嘎措鄉鄉長羅布佔堆説。

  1981年,嘎措鄉牧民告別了常年住帳篷和逐水草而居的日子,住上了自己修建的土坯房,開始了定居生活。

  1982年,隨著草場承包政策的實施,嘎措鄉人民公社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後,面臨著解體的困境。當年,嘎措鄉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全民投票,大家一致認為,面對當地嚴酷的自然環境,僅靠單個牧戶的單打獨鬥,無法有效開展生産,更無法抵禦自然災害,甚至生存都會受到威脅。鋻於此,全鄉牧民都願意保留人民公社制度。

  嘎措鄉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好處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有利於儘快實現富裕,有利於集中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有利於爭取各類項目,有利於集體抵禦自然災害,有利於草場合理利用,有利於整合資源提高效益。一句話:全鄉上下凝成一條繩、聚成一股力,全力建設幸福家園。

  “升級版”的“人民公社”,讓“社員”享受更加公平的“工分”

  在歲月的變遷中,嘎措鄉人民公社制度與時俱進,經過了多次“升級”。目前,人民公社的管理條例有254條。同時,作為輔助條例,制定鄉規民約34條。羅布佔堆説,我們每年都要召開一次全鄉牧民大會,就一些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不符合牧民利益的條例,展開討論並進行改革。現在,我們的管理條例比較完善,從牧民的吃喝拉撒到規範放牧、抗災等等,都有詳細而具體的規定。

  應當説,時至今日,嘎措鄉只是僅僅沿用了“人民公社”這個名稱而已,實際上,該鄉的運作模式基本上屬於牧民經濟合作組織範疇。在廣大牧民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生産資料、人員等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共同承擔風險;在收入分配上,實行統一分配與多勞多得雙軌制。同時,各種補充措施靈活多樣:會手藝的有手藝分,搞市場經營的有經營分,教育工作者有教育分,搞管理的有管理分,甚至,對於一些沒有勞動能力的人還有一定的補貼……實現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戶戶能增收。

  眾人拾柴火焰高,嘎措鄉的小康路越走越寬廣

  “2014年,我家年終分紅6.7萬餘元,這還不包括實物分紅,如果不參加人民公社,單靠我一個人,我家的收入肯定沒這麼多。” 牧民斯曲巴久説。

  對於嘎措鄉牧民來説,人民公社更像是一個大家庭,“大事小情全包,有事就找公社”是當地牧民公認的做法。就在最近,嘎措鄉牧民頓珠江才在放牧時,突然腹部疼痛難忍,自己硬扛了一陣仍沒有好轉,他聯繫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立即更換放牧人員,並在第一時間安排人陪他前往拉薩進行手術。“如果沒有人民公社這個大集體,也許我的小命早沒了。” 聊起這件事情,頓珠江才慶倖不已。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牧民。看到牧民富起來了,看到鄉里發展起來了,我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羅布佔堆説。

  經過多年的發展,“升級版”的人民公社制度為這個鄉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全鄉經濟總收入從1976年的11萬餘元增加到2014年的400多萬元,每人平均收入從3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牧戶從60戶發展到如今的115戶。同時,該鄉大部分牧民搬進了乾淨、明亮的安居房,告別了祖祖輩輩使用的酥油燈,用上了清潔環保的太陽能照明設備,實現定居、通路、通電、通訊和通廣播電視,家家戶戶有了電視、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化電器設備。

  “現在的嘎措鄉發展速度太快了,”羅布佔堆説。2012年,該鄉建立了糌粑加工廠和木材加工廠;2013年,建立鐵皮加工廠;2014年4月,嘎措鄉牧民專業合作組織註冊了那曲地區普若崗日牧業發展有限公司,註冊資金達500萬元;2015年,建立2個沙石場,還有正在籌建中的畜産品合作社和牧民施工隊……

  衣食無憂,吃穿不愁,牧家人生活甜如蜜

  聊起生活上的變化,70多歲的原嘎措鄉黨委書記白瑪説:“現在的生活什麼都不用缺,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能有一雙鞋子穿就不錯了。現在,這裡的孩子和城裏人一樣,都愛穿名牌鞋子、名牌衣服,每年還自掏腰包去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逛逛,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們採訪時,白瑪正在寬敞明亮的家裏喝著酥油茶、吃著卡塞(藏式點心)。“每家每戶的安居房都有200多平方米,不僅有院子,而且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能抗8級地震。為了增加房屋的保暖性,房屋外層還設計了一層玻璃暖棚,採光和取暖都兼顧了。”他説。

  “如今,牧家人的生活比蜜還甜,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白瑪説。在白瑪家的顯眼位置,擺放著他今年參加雙湖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時的代表證。“我為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而自豪,我為自己是草原牧民而驕傲,我願意為家鄉的建設積極建言獻策。”談起參會感受時白瑪告訴我們:“今年,我一共提了6條建議,包括如何加快教育事業發展、野生動物保護、牧民法律知識普及等等……”

  7月,在內地已經驕陽似火的季節,嘎措鄉依然還是一片冬天的模樣,室外大風呼嘯、寒氣逼人,但是,白瑪家暖棚裏的花兒卻開得分外鮮艷,傳遞著濃濃的新意,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牧區的希望,感受到了廣大牧民對新生活的熱愛。(記者 索朗瓊珠 扎西班典 達次 謝偉 王慧芳)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