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張玉滾同志先進事跡  >   滾動播報  >   正文

央視《焦點訪談》報道“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張玉滾

2018年09月04日 15:09:00 來源:中國西藏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近日被評為“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3月28日晚,央視一套《焦點訪談》欄目播出對張玉滾的採訪——十七載執著堅守,深山裏點燃希望,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

  大山深處的堅守

  張玉滾所在的河南省鎮平縣黑虎廟小學就坐落在大山腳下。黑虎廟村是鎮平縣的深度貧困村,位於伏牛山深處,這裡位置偏僻,直到去年冬天才通了不定時的公共汽車。以前,黑虎廟村人要想走出大山,要翻越“上山八里下山八里”的崎嶇山路。由於交通不便,資訊閉塞,經濟基礎差,條件艱苦,許多老師都不願來這裡任教。但是張玉滾卻和妻子留在了這裡。

  2001年9月,21歲的張玉滾從南陽第二師範學校畢業了,從大山裏走出的秀才,回到黑虎廟小學成為一名代課教師。慢慢當初的同事都因為待遇低、條件差,陸續離開了學校,張玉滾也動搖過。“外面的老師進不來,咱自己培養的中師生再走出去,都走了,山裏的孩子怎麼辦。”老校長誠懇的話語和一次次的登門拜訪感動了張玉滾,他説服父母繼續留在黑虎廟小學。“這裡不能沒有教師,況且我就是從這個山裏出去的。”在這樣信念的支援下,張玉滾決定堅守在這裡,一留就是十七年。

  大山深處的小學基本上是半寄宿制。原來寄宿生都是自己做飯,年齡小的學生做的飯半生不熟,但學校又辦不起集體食堂。張玉滾見狀,説服在外打工的妻子回來和他一起給學生們做飯。2014年5月,張玉滾妻子在一次為學生軋麵條時,右手三根手指受傷,成了殘疾。但她毫無怨言,直到現在還在為學生們的一日三餐忙碌著。

  由於學校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磨煉成“全能型”教師。張玉滾是校長,同時還擔任著五年級數學、英語、品德社會、科學四門學科的教學工作。張玉滾吃住都在學校,除了教學工作還肩負著學校教研課改的領導工作。十七年的艱苦磨練,練就了張玉滾過硬的技能:手持教鞭能上課,拿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

  “都走了,山裏孩子怎麼辦”

  “我是山裏人,知道山裏的苦,但不能讓孩子們一直苦下去。留住了教師,就留住了希望,留住了教師,就留住了血脈。”這是支撐著張玉滾堅持下來的信念。十幾年來,他的學生有許多考上了大學,有的還成了研究生,每到節假日這些孩子們都要回來看看這所學校,看看他們的張老師。

  山中無歲月,一晃十七年。2012年7月,張玉滾由一名代課教師轉為正式在編教師,實現了他長期從事教育事業的夢想。2014年8月,老校長吳龍奇退休後,張玉滾又擔起了校長一職。“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張玉滾給自己定下的信念。“一個好教師對待自己的學生,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喜歡你,家長才信任你。”十七年來,張玉滾沒有讓一個孩子輟學。

  在張玉滾的感召下,同樣是80後的張磊放棄深圳的工作,帶著妻子留了下來。面對記者,靦腆的他只説了句“我走了,孩子們咋辦”。同樣的一句話,在張玉滾和後來的老師身上重復説出來,雖然樸實,但令人無不動容。這就是堅守。張玉滾面對艱苦的環境,像一顆紅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一個又一個大山孩子的心靈,他用自己無怨無悔的敬業和奉獻,書寫了新時代雷鋒精神的華章。

  張玉滾繼承了老校長的心願,他也希望有人能夠繼承他的心願:希望有更多的老師走進山裏,為咱山區孩子傳授知識。

  近年來,張玉滾先後被授予“全國師德標兵”、“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師德標兵”、2014“感動中原”年度教育人物、“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如今,張玉滾的榮譽榜上又新增一枚更為閃亮的名片——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面對一個個榮譽,張玉滾不驕不躁,他繼續堅守著大山教育,堅守著淳樸與清貧,堅守著山裏的孩子們。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