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2018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  >   滾動播報  >   正文

黃帝陵46通古碑 帶你回顧兩千年祭祀

2018年04月03日 00: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每到清明時節,來自橋山之巔黃帝陵的祭祖之聲,飛揚在巍巍橋山的翠柏間,震顫在億萬華夏兒女的心坎。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視察陜西時提出,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而軒轅廟裏的46通古碑,則是最清晰的歷史印記。

  從黃帝逝世時起,華夏民族就開始了祭祀黃帝的活動,迄今已有五千年曆史。而從《史記》中‘漢武帝劉徹親率18萬大軍徵朔方還,祭黃帝于橋山,修祈仙臺,遺挂甲柏’的記載看,黃帝陵的祭祀活動有史記載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黃陵縣軒轅黃帝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蘇峰説。

  在橋山腳下的軒轅廟裏,西側的碑廊中整齊陳列著46通古碑。“北宋嘉祐六年”、“金明昌六年”、“元泰定二年”……走在這時間的長廊裏,石碑無言,字有斑駁,但卻能在這厚重的鐫刻中看到了最清晰的歷史印記。

  46通古碑中,有36通是“禦制祝文”。“所謂禦制祝文,就是由皇帝親自頒發的祭文,代表國家級祭祀。歷代王朝對黃帝陵的祭祀多是皇帝派專員致祭,而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稱、數量和主祭、陪祭官員姓名都要刻在石碑上。”蘇峰説。

  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親撰祭文,並派官員到黃陵縣橋山黃帝陵祭祀,這篇祭文是目前所存祭黃帝文中最早的一篇。同時,朱元璋規定橋山黃帝陵廟為祭祀聖地,三年為一大祭。而在明清時,大凡皇帝登基、國家慶典、平息動亂、太后壽誕,也都要在橋山告祭先祖。

  除了祭祀,古碑還記錄了歷代對黃帝陵的維修和保護。現存最早的一通古碑是北宋嘉祐六年(西元1061年)刻立的《栽種松柏聖旨碑》,碑文記載宋仁宗趙禎詔令坊州在橋山栽種松柏,坊州依照聖旨栽種松柏以外還免除了三戶人家的差役糧稅,令其守護橋陵,它是國內現存最早的關於保護黃帝陵的官方文件。目前,橋山上有8萬餘株柏樹,其中千年以上的有3萬餘株,是全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柏樹群。

  古碑記錄了歷朝帝王保護祭祀黃帝陵的情況,從1980年以來,黃帝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陽民祭的黃帝祭祀制度,每年清明公祭典禮,都由黨和國家領導人、海內外炎黃子孫代表上萬人參加。

  著名黃帝文化研究學者方光華先生説:“黃帝是中華道統和治統的重要開創者,黃帝祭祀反映出道統和治統的綿延不斷和源遠流長,今天的黃帝陵祭祀是當代中華民族最高的祭奠。”

  (供稿:陜西省黃帝陵文化園區管理委員會 陜西省公祭黃帝陵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台灣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