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2018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  >   滾動播報  >   正文

探訪“古都明珠” 陜西歷史博物館不僅僅是“網紅”

2018年04月02日 23:48:0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提到香囊,人們大多會想到用布或絲綢做成的袋子,裏面裝有香料。然而,不久前《國家寶藏》展示的一款來自於唐朝的紋銀香囊顛覆了這種認知,也讓陜西歷史博物館成了“網紅”。4月1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媒主題採訪團走進陜西歷史博物館採訪參觀。在採訪中,一位帶孩子參觀的家長表示“和孩子一起觸摸祖國的文明史,讓我很激動。”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是唐朝的文物,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別看香囊小巧,但構思巧妙,其內設兩層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以鉚釘鉚接,可自由轉動,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總能保持平衡,裏面的香料不會灑落。相傳唐玄宗在馬嵬驛賜死楊貴妃,後來重返此地思念之情難卻,密令改葬,發現當時被一同埋葬的香囊還完好無損。

  其實,這枚香囊只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冰山一角,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成為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歷史博物館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里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于一體。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1717950件(組)。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瑯滿目、精品薈萃。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開館以來,充分發揮文物藏品優勢,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把收藏保管、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功能有機相結合,舉辦了各種形式的陳列展覽,形成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互為補充、交相輝映的陳列體系,從多角度、多側面向廣大觀眾揭示歷史文物的豐富文化內涵,展現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同時,以開放的姿態走出國門, 將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光彩奪目的三秦文化呈現給世界各國人民。

  作為被首批確定為中國“4A”級旅遊景點的陜西歷史博物館,以其優上的陳列、優美的環境,吸引著眾多中外賓客紛至遝來,已成為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中新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