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2018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  >   滾動播報  >   正文

聚焦2018年清明“黃帝文化學術交流會”

2018年04月01日 23:42:00 來源:西部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編者按: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之根、中華文明之源,在弘揚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激勵愛國熱情、促進祖國統一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紐帶作用。傳承弘揚展示好黃帝文化,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和重要舉措,也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與崇高使命。“黃帝文化學術交流會”作為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於4月2日至6日在西安人民大廈召開,其舉辦的目的就在於緊扣“黃帝陵?新時代”設計引領話題,把傳統文化中有益的成份,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學術交流會成果,為更好的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從今天起,省祭陵辦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活動宣傳報道組將邀請有關專家,對出席今年“黃帝文化學術交流會”的部分專家、學者關於“黃帝、黃帝陵、黃帝文化,中華文明起源”的學術觀點予以摘編梳理,陸續分享于廣大讀者。

  歷史上黃帝祭祀

  的“六個第一” 和黃帝崇拜成熟的標誌

  陜西省軒轅黃帝研究會副會長張茂澤

  張茂澤先生認為:黃帝文化不斷發展,使黃帝成為華夏旗幟,演變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性符號,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團結各民族的重要精神紐帶。這主要表現在歷代黃帝祭祀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全中國人,全部炎黃子孫都祭祀黃帝,也是應該的。司馬遷《史記?黃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就是今天陜西黃陵縣橋山黃帝陵。

  張茂澤先生説:關於黃帝祭祀,可以肯定地説,由朝廷在黃帝陵公祭軒轅黃帝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而祭祀黃帝的歷史則長得多。歷史上有幾個第一,需要説一説。

  第一,第一次祭祀黃帝,就是朝廷公祭,發生在黃帝死後,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由黃帝的大臣左徹“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竹書紀年》)。

  第二,祭祀黃帝成為朝廷制度,在舜的時候,距今4000年前。《國語?魯語上》載:“故有虞氏褅(音帝,祭祀)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褅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有虞氏就是舜及其後裔;祭祀黃帝是其祖先崇拜和制度。

  第三,第一次參加或主持祭祀黃帝儀式的天子,是西周的周穆王,距今近3000年。《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升于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豐隆之葬,以詔後世。

  第四,最早建廟專門祭祀黃帝始於周威烈王四年(前422年,距今2400多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古代祭祀帝王和天地的處所),祭黃帝”(《史記?封禪書》)

  第五,第一次由皇帝主持進行黃帝陵公祭的,是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距今在2000年之上。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和《封禪書》均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這是皇家進行黃帝陵祭祀的最早記錄。這就為後來在黃帝陵進行黃帝祭祀,即黃帝陵公祭,開了先例。東漢光武帝、明帝、章帝等都有祭祀黃帝的記載。

  第六、黃帝陵、廟的設置,目前能見到的材料,最早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距今1200多年。朝廷設官管理黃帝陵、廟,遣官按時祭祀黃帝,成為制度。由此可見,祭祀黃帝,以及由地方諸侯甚至由中央朝廷在黃帝陵公祭黃帝,都有悠久的歷史,久遠的傳統。

  張茂澤先生還認為:漢武帝公祭黃帝陵,標誌著黃帝崇拜的成熟,也標誌著黃帝祭祀禮儀走向定型。黃帝崇拜的大發展和定型,主要在西漢時期。這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的。戰國時,分久必合,人心思統,主張融合各家的黃老之學興起,黃帝受到部分知識分子的尊崇。漢朝以孝治天下,祖先崇拜得到大發展,符合其基本國策;黃老之學在漢初佔統治地位半個世紀,黃帝地位得到提升,是很自然的;按照“五德終始”説,漢朝應該是土德主事,色尚黃,則黃帝受到重視,符合“天命”規定,漢初五帝崇拜,其中之一就是黃帝崇拜;出現了假托黃帝的著名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在國策上,為了維護多民族大一統帝國,漢武帝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工作:一是獨尊儒術,提倡經學;二是促進三綱五常禮教(其中忠君、孝親是核心)的建設;三是實施敬“道”禮儀。自己親自主持、參加黃帝陵公祭,也應該看成是他進行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活動之一。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曉康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曉康

原稿件來源:西部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