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習近平出席上合組織元首理事會並訪問亞洲四國  >   要聞  >   正文

專家:習近平出訪闡明南亞政策新思路

2014年09月17日 13:45: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專家:習近平出訪闡明南亞政策新思路

  14日,習近平主席開啟擔任國家主席以來首次南亞之行,這將成為中國走向印度洋的新起點。外交部表示,在訪問印度期間,習近平主席將發表中國對印度以及南亞政策的演講。自從黨中央去年10月召開“周邊外交工作會議”,如何與鄰國相處成為中國外交戰略的焦點。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在堅持睦鄰友好原則的同時,也努力尋求對南亞政策的新思路。

  1

  周邊外交南亞是重點

  去年12月,黨中央召開周邊外交工作會議。習近平在會上指出,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使我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這不僅是對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的繼承,也體現了新一代中國領導人有所作為、更趨務實的外交風格。

  南亞是中國周邊外交戰略重要一環,這裡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地緣政治區域之一。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南亞,既有中國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巴基斯坦,也有中國在南亞的最大貿易夥伴印度,同時還有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這樣面積雖小,但戰略位置至關重要的國家。”

  如何處理好與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係是中國南亞政策的重中之重。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兩國在經濟、反恐等領域一直密切合作,雖然此次因為巴國內局勢,習近平主席推遲出訪,但專家認為這對中巴關係不存在實質影響,雙方所達成的協定和合作還會繼續推進。

  2

  將印度放在更突出位置

  習近平主席此次南亞行壓軸是印度,在此之前他與莫迪總理已在今年7月的金磚峰會上舉行會晤。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問題專家傅小強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中國將印度放在更突出的戰略位置,更加明確中印關係發展要做大共同點縮小分歧,在經貿和其他共識較多的領域加強合作積累戰略互信,為解決雙方仍存在的一些分歧奠定基礎。”

  去年訪印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發展倡議,推動中印兩個大市場緊密連接。今年7月,習近平主席與莫迪總理會晤時表示,中印要在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産業投資等領域打造一批示範性項目,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引領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傅小強表示,雖然中印還存在一些歷史遺留的安全問題,但總體上是在管控安全上的分歧,雙方紮實推進安全互信,在非傳統安全領域,逐步推動反恐和海上安全等合作。

  3

  均衡發展重視“小國”

  傅小強指出,中國不僅注重與印度這樣的區域大國提升關係,還注重在南亞均衡發展,重視中小國家在這個地區所發揮的作用,發展與這些國家的戰略合作關係。

  從此次出訪安排上就可看出中國注重均衡外交,習近平出訪馬爾地夫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出訪該國,而中國國家元首上一次出訪斯里蘭卡是在1986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孫士海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雖然是小國,但戰略地位重要,對維護印度洋航道安全和能源運輸安全有重要意義。

  在與南亞小國發展雙邊關係時,新一屆政府秉承習主席所提出的“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15日,中國和馬爾地夫簽署聯合公報,重點提及中國願意幫助馬爾地夫促進旅遊業發展,鼓勵中國企業投資馬爾地夫旅遊業,還為馬爾地夫的機場跨海大橋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等援助。

  4

  多招構建利益共同體

  中國更加重視在整體上和南亞國家發展關係,如何將與這些國家的合作更好地納入中國南亞整體戰略中?傅小強指出,這需要發展利益共同體,運用中國經濟體量和影響力,推動南亞國家全方位合作。

  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上臺以來,提出多個惠及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策略,從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構想,到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兩項規劃,都將促進南亞區域合作一體化。

  傅小強表示,“一路一帶和兩個經濟走廊的提出讓中國在與南亞國家進行務實合作時有了更多的抓手,這些抓手如果利用得好將有助於紮實推進中國與南亞地區國家的關係,將南亞納入到中國發展的利益共同體內。”習主席這次訪問會確立一些更加明確的項目,讓南亞國家充分分享中國發展帶來的利益,中國在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也會逐步增強。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曉楓

  (來源:新京報)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京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