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援藏20年  >   援藏要聞  >   正文

傳好援藏“接力棒” 讓援藏項目不斷檔

2014年07月18日 13:58:00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7月14日上午9時,錦江區第三批19名援藏幹部人才啟程趕往甘孜州爐霍縣,踏上了新的援藏征程。此次援藏的19名援藏幹部中,有6名為行政人員,13名為爐霍當地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他們將從第二批援藏幹部手中接過“接力棒”,把援藏項目持續推進下去。而為讓援藏項目“不斷檔”,錦江區特地安排這一批援藏幹部人才率先出發,提前趕赴藏區。

  選派精兵強將援藏

  錦江區第二批對口支援甘孜州爐霍縣工作從2012年7月開始到2014年6月結束。經過精挑細選,由區委辦、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等17個派員單位、派出18名援藏幹部人才組成了錦江區援藏隊,分別挂職爐霍縣政府常委副縣長1名、副縣長1名、縣級部門副職14名、鄉鎮幹部2名。

  作為第二批援藏工作隊的副領隊,王耀軍主動搭建爐霍縣委、縣政府和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各級各部門溝通交流平臺,通過銜接項目、引進資金和人才,落實並啟動了秋日河風貌整治工程和晏爾龍村“愛心路”、“連心橋”等5個民生項目建設,牽頭建設了爐霍縣地震博物館,還確定了2014年的7個援建項目。

  “之前啟動的部分項目目前還在建設當中,下一步實施的很多項目,也在之前的規劃當中,推進都需要延續性。”這一次,他主動申請繼續援藏兩年,並被委以重任:擔任錦江區援藏幹部的領隊,挂職爐霍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與他同行的其他18名援藏幹部人才,包括5名行政人員,13名爐霍當地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6月30日剛領取結婚證的鄭文和鄒波,則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青春風景線”

  2010年自四川師範大學畢業後,鄭文和鄒波分別考到鹽道街小學東區以及和平街小學教資訊技術。這次支教,鄭文將到爐霍縣二完小任教,丈夫鄒波也將到新都小學任教———都是爐霍緊缺的專業師資。

  “小學課本裏有這麼一篇課文———《白楊》。當時,我就萌生了支教的念頭。”這次有了援藏的機會,鄭文堅決地報了名;丈夫鄒波也“只好”選擇為妻子保駕護航。

  抵達爐霍縣後,第三批援藏幹部人才將順利接過援藏“接力棒”:由區建設局派出的男、女兩名工程師將接過“草帽局長”封正輝的擔子,繼續在秋日河二期等重點建設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來自成都肛腸專科醫院的3名專業醫護人員也將發揮所長,為第二批援藏幹部在爐霍縣人民醫院幫扶新建的肛腸科提供核心技術支援。此外,來自教育系統的5名教師,來自區新聞中心、區食藥監局等的援藏幹部人才也是爐霍急需的專業技術人員。

  管理與關懷“雙管齊下”

  封正輝積極發揮技術專長,時刻奔波在各個建設項目的現場,被親切稱為“草帽局長”。爐霍縣領導甚至直言,因為有了他,爐霍縣城建設發展提速10年。

  劉曉嵐是第二批中唯一的女同志。她克服了生活不便、身體不適、條件艱苦等重重困難,始終堅持在援藏的工作崗位上。甚至後來腿部受傷,也沒有離開崗位。

  過去兩年,錦江區第二批援藏幹部用他們的真心和實際行動,切實扭轉了藏區幹部群眾對援藏幹部一些誤解,贏得了良好口碑。

  據錦江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援藏幹部真正能全身心投入援藏工作,該區還堅持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關懷雙管齊下。

  在管理方面,錦江區制定了系統的援藏工作規範,對援藏幹部人才的政治表現、工作實績、履職盡責和廉潔自律等各方面都提出具體要求。同時,還組建了專門的考核工作組,採取集中座談、與縣領導和挂職幹部所在單位負責同志個別訪談、實地考察、與挂職幹部面談等多種形式開展考核、考察,全面了解援藏幹部在藏區的工作生活情況。

  此外,錦江區還出臺了相應的激勵措施和辦法,全方位地關心援藏幹部人才及其家屬的實際需求,讓他們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去年9月,錦江區在全市率先提拔了援藏期間表現優秀、成績突出的3名援藏幹部;還多次協調解決援藏幹部子女入學問題,看望生病的援藏幹部等。

  錦江區此次要求第三批援藏幹部人才提前進藏,正是希望他們到達爐霍縣後,能夠儘快適應當地特殊的生活環境,熟悉藏區的工作特點,儘快全身心投入到援藏工作當中去,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

  廖睿 王鴻明 成都商報記者 李婭

  (原標題:傳好援藏“接力棒” 讓援藏項目不斷檔)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 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 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成都商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