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援藏20年  >   援藏省份  >   正文

武漢市對口援助西藏山南乃東縣20年回眸

2014年07月18日 13:58: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山南地區乃東縣頗章鄉完小一直得到了湖北援藏幹部的大力支援,深受師生歡迎。

  山南地區乃東縣頗章鄉完小一直得到了湖北援藏幹部的大力支援,深受師生歡迎。圖為武漢第七批援藏工作隊為頗章鄉完小贈送價值2000余元的慰問品。記者 李文健 攝

  懷揣崇高的理想信念,他們踏上這片神奇的高原大地。

  鬥轉星移,四季更替,援藏的輝煌成就巍然矗立。

  20年來,武漢市援藏幹部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來到乃東縣開始了平凡而不平常的援藏生涯。

  謀劃思路 開創援藏新理念

  將內地先進的發展理念、人才技術等優勢帶到乃東,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是武漢市援藏幹部一直深入思考、努力破解的課題。“圍繞有利於服務民生、有利於維護穩定、有利於促進發展、有利於‘輸血’和‘造血’相結合的原則,把80%以上的援藏項目向農牧區傾斜,向農牧民傾斜,‘武漢模式’在乃東生根發芽。”武漢市第七批援藏幹部、乃東縣委常務副書記陳春暉如是説。

  “我現在的藏雞養殖規模與武漢市援藏工作隊密不可分,我會繼續努力帶領周邊群眾發家致富。”澤當鎮遠近聞名的藏雞養殖大戶益西卓嘎欣喜地説。

  益西卓嘎2002年開始從事禽類養殖,當時隻有200隻雞。2008年,援藏幹部安排益西卓嘎赴武漢參觀培訓,她看到了內地養殖場的先進運作模式,回乃東後借助援藏資金,採取“協會+農戶”的運作方式,向農戶提供雞苗、飼料、防疫、技術指導,並回收農民養的成雞,大戶帶小戶、小戶帶散戶,養殖規模迅速擴大,現在每年産值過千萬元,帶動500多戶農民增收達180多萬元。全縣已組建合作社(協會)12個,帶動農民就業4500余人,實現産值1.1億元。

  鄉(鎮)結對、向農牧區不斷傾斜縱深發展的“武漢模式”,已成為雅礱大地援藏工作的重要方式加以推廣。這一好經驗、好做法有力地促進了農牧區基礎設施完善、農牧民收入節節攀升。

  不辱使命 藏漢團結一家親

  20年來,武漢市每一位援藏工作隊隊員在援藏期間,堅守工作崗位,顧全援藏工作大局,克服困難,全身心地投入到援藏工作的艱難歷程中。援藏工作隊積極聯係武漢市的鄉(鎮)、街道辦事處、企事業單位及社會人士共同參與援藏工作,對口幫扶乃東縣及所屬7個鄉(鎮)100余批次,落實資金3000余萬元。武漢市還把81.45%的援藏資金投入民生事業,重點投入社會事業建設,新建結巴鄉完小、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改擴建24所完小、教學點和6個鄉(鎮)衛生院,以改善民生增強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澤當鎮乃東居委會通過招商引資、集體融資和農牧民徵地入股的方式,投資1.3億元建設四星級的雅礱河大酒店,解決278名農牧民群眾就業,每年財政增稅近500萬元,入股群眾當年就每人得到500元分紅,增加了就業崗位,實現了農牧民增收。

  勤儉工作 經濟社會大發展

  20年來,乃東縣在武漢市的無私支援下,經過援藏幹部以及全縣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20年來,武漢市共派出7批共計51名援藏幹部,援建項目109個,援助資金共計1.88億元。乃東縣縣長索朗格桑説,乃東縣國內生産總值由6272萬元(含地直)增長到29.5億元,年均增長117%﹔本級財政收入由112萬元增長到8179萬元,增長40倍﹔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到8562元,增長9.2倍,接近全國平均水準,這一切發展變化飽含了武漢市援藏幹部的心血。

  結合乃東實際,援藏工作隊開展了“生態和諧寺廟”創建,利用援藏資金在扎西多卡寺、甘典曲果林寺修建寺廟和寺管會配套設施,提高僧尼綜合素質。武漢援藏技術人才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黃牛改良、蔬菜栽培等技術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步,冷水魚養殖技術日臻成熟,短期援藏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通過開展講座和會診討論培養了一批當地衛生人才。(李文健 次珍)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 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 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