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文明出境遊大討論  >   最新消息  >   正文

文明出境遊:讓“中國遊客”成為中國的名片和驕傲

2013年08月08日 14:26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到此一遊”

  (人民視線)

  開欄的話

  近些年來,因倉稟足而走出國門的中國遊客,由於少數人舉止不當,留下了不文明的印象,使“中國人”的整體形象受到損傷。本報從即日起,開闢“文明出境遊”專欄,圍繞公民出境旅遊中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文明舉止,報道典型事例,反映不同看法,力求為遊客文明素質的提高發揮正能量。

  今年前5個月,中國出境旅遊3792.64萬人次。中國已成為全球出境旅遊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近期出境遊市場出現的許多不文明個案,正在觸動國民的恥感神經,不僅損害了國家形象,也對整個社會的文明素養進行了一場拷問。文明出遊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多原因導致不文明

  在出境旅遊過程中,大多數中國遊客的言行大方得體,受到許多國家的歡迎。但極少數遊客舉止不當,産生了惡劣影響。一些中國遊客把國內的“不拘小節”帶出國門,如大聲喧嘩、隨處扔垃圾、隨地吐痰、不遵守秩序、在路邊長椅上脫鞋脫襪子、走累了隨處蹲下、吃自助餐浪費、不經過他人允許隨意拍照、衣冠不整參觀廟宇或博物館等。一些遊客不尊重旅遊目的地的風俗習慣,對外國的文化和規定不以為然。

  這些不文明行為暴露出中國遊客文明素質教育方面的欠缺,也表明我國出境遊仍處於起步階段。中國公民出境遊的文明素質問題是在社會轉型大背景下發生的。當今社會上部分存在的道德滑坡現象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旅遊行業。

  專家分析指出,中國遊客不文明行為的産生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我國公民整體文明素質與世界發達國家公民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部分出境遊客對不文明行為缺乏內在道德約束;部分旅遊經營者在服務品質、行前教育方面存在欠缺,對遊客不文明行為疏于引導和管束等。

  政府推出多項舉措

  中央文明辦、國家旅遊局日前聯合頒布《中國公民出國(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等指導性規範。一些國外業界人士表示,中國遊客存在的不文明現象是暫時的,期待出境遊展現中國的文明風采。

  記者從國家旅遊局獲悉,全國旅遊系統將重點落實宣傳引導、制度建設、行業自律、合同規範、導遊領隊、旅遊者教育引導等六項工作,以提升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素質。

  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提出,要完善旅遊團行前教育、告知制度,要求遊客自覺遵守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和風俗習慣;要以貫徹實施旅遊法為契機,把文明旅遊納入旅遊合同之中,將《中國公民出國(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等作為合同附件或宣傳資料,要求旅行社、導遊、領隊和旅遊者自覺遵守;要責令導遊、領隊及時提醒和制止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將提升中國公民出境遊文明素質的要求納入導遊資格考試、日常培訓和年度培訓考核中。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第一時間作出應對。海南省號召每位公民都加入到文明出境旅遊的行列中來,以多種方式和手段鞭撻不文明行為。要求出境旅遊團單位做好出境旅遊的文明行為規範教育,加強領隊的教育培訓力度。山東省要求旅遊管理部門建立文明旅遊引導工作考評機制,各旅遊公司、旅行社要加強前期培訓,引導遊客做文明旅遊踐行者。各級文明委把提升公民出境旅遊文明素質工作列入文明城市、文明行業、文明單位考核,推動各地修訂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具體行為準則。

  旅遊行業積極應對

  身處旅遊最前沿的旅行社率先行動起來。國旅總社代表旅遊行業在日前召開的提升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素質的會上,發起了中國公民出境文明旅遊的倡議。

  “不要亂寫‘到此一遊’,除非你也想一夜成名。”“飯後不宜當眾剔牙,這個動作不符合美女帥哥的行為準則。”“德國禁止用打響指的方式招呼任何人,德國人認為響指是用來招呼狗的。”……

  這些行文幽默的小貼士,來自中青旅日前發佈的《文明旅遊實用攻略66條》。經過為期一個多月的網路徵集,中青旅依託從事旅遊行業33年的專業經驗,編制了這本攻略,幫助中國遊客了解世界旅行者通用的規則及不同目的地的風俗禁忌。

  中青旅向所有中國遊客發出真誠倡議:構建旅行的文明,需要我們每個人反躬自省,讓自身成為文明的守護者,對不文明的行為敢於挺身制止,讓整個社會達成文明的共識,讓“中國遊客”成為中國未來的名片和驕傲!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國經濟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